- A-
- A+
照见历史的精神谱系坐标
——评纪录片《中华史记》
赵晖
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讲到“对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乃一切革新之根基”,由爱奇艺、中国教育台与华志纪实共同策划出品,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文化投资板块中盈影视文化基金、长影时代科金影视传媒(广州)有限公司、深圳样样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中华史记》,就是这样的一部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古今对话与精神探寻。这部横跨夏商至明清的史诗性作品,没有陷入传统历史纪录片"王朝更迭大事记"的传统叙事模式,而是通过考古实证与人文叙事的精妙交织,在宏大历史框架中捕捉文明演进的关键密码,构建起一部兼具学术厚度、人性温度与艺术张力的文明启示录。《中华史记》以戏剧为舟、文物为楫,在历史长河中打捞出“何以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一.历史的温情坐标:时间、空间、学科三维叙事
《中华史记》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时间-空间-学科”三维坐标体系,颠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扁平叙事。全片以时间轴为显性骨架,从夏商开篇直至明清收官,清晰呈现中华文明演进的完整脉络。但每一集并非简单的“朝代大事记”,而是围绕核心主题展开深度挖掘:如第二集《从巨兽到肥羊》聚焦“周礼与宗法制度的奠基”,第十四集《文人的理想国》探讨“宋代士大夫政治与科举制度的成熟”,第十七集《宝钞、白银与大航海》剖析“明朝经济政策与全球贸易的互动”。这种“编年体框架+主题单元”的结构,既保证了历史叙事的连续性,又让每一集成为解读文明某一维度的切片式研究,实现了“通史视野”与“专题深度”的有机统一。
从空间叙事上看,摄制组踏遍二十余省,130多个博物馆,将地理变迁纳入历史叙事: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夯土基址与今日村落叠印,武汉盘龙城青铜作坊在江洲重现,地理坐标成为文明演进的活态注解。
在学科维度上,天文学还原武王伐纣时的“岁星当空”天象,气候学分析商末小冰期干旱与甲骨“河竭”记载的互证,比较学则揭示夏文明南达广州鹿颈村的辐射力,多学科交汇让历史从单数变为复数。
二.发现者探索视角:文化、戏剧、史料的三重叙事
纪录片采用了“发现者视角”,这种视角引导观众化身历史的“侦探”,跟随考古学者拨开历史的迷雾,与文献专家一同解读史料。每一次对甲骨卜辞的破译,每一处陵墓结构的揭秘,都成为通往古人精神腹地的幽径。
这种发现者视角表现在将“戏剧冲突法”注入纪录片本体,构建起“文物—戏剧—史料”三重叙事引擎。全片以商周青铜器、秦汉简牍、唐宋书画为物质载体,通过情景搬演激活其中的精神密码——当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把件在显微镜头下旋转,西域玉料与中原纹饰的肌理被放大为文明交流的毛细血管,旋即切换至演员演绎的妇好占卜场景:她摩挲玉器时的指尖微颤,与甲骨卜辞“妇好娩嘉”的灼痕交叠,瞬间打通器物纹饰与生命情感的隐秘通道。
这种视角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凝固的结论,而是一场充满未知与顿悟的发现之旅。观众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自身文化源流“原来如此”的深层体认与情感共鸣,是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礼”的坚守、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仁”的追求、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天下”的忧思。
纪录片打破传统历史叙事“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普遍采用“宏观-微观”双线交织的结构:宏观视角聚焦王朝更迭、制度变革与文明冲突,如第五集《秦法的世界》中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帝国构建;微观视角则深入个体生命轨迹,如第五集,秦国小吏“喜”的竹简日记,以小人物视角还原秦法落地的真实状态。这种双线叙事在第十二集《何其有幸,生在大唐》也有所运用:一边是大明宫、大唐西市的盛世图景,一边是敦煌商人的跨国欠条、阿龙女子的土地诉讼案,让“盛唐开放包容”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个体经验,形成“国家叙事”与“民间记忆”的共振。
青春破壁叙事拉动了古今对话的距离,以“商王武丁的思维距离恐有整个太阳系”“古往今来,‘吃’心不改”等青春化表达消解历史疏离感;每3-5分钟设置悬念链,如纣王赴火究竟是绝望还是献祭?借鉴类型片节奏强化叙事黏性。这种发现者视角叙事,使冰冷的文物转化为承载文明基因的活态载体。
三.考古实证的故事表达:以物证史与以情动人的融合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呼吁历史的主体性时谈到,“历史学家不是过去本身的囚徒,而是理解的囚徒”。叙事结构高度依赖考古发现的实证支撑,将文物、遗址转化为叙事的“关键锚点”,相较于BBC《中华故事》用符号化意象(如龙纹、饺子)构建“中国性”的浅表尝试,《中华史记》开创了更具深度的文物阐释路径。创作者"以物证史",将考古发现作为串联历史的链条。第一集《遥远的启示》中,甲骨上的灼烧裂纹与祭坑中的青铜礼器,不仅是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直接物证,更成为解读早期先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宇宙观。在第五集《秦法的世界》中,秦咸阳城遗址的夯土台基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墨痕形成奇妙对话:前者展现帝国机器的宏大架构,后者则让基层官吏"喜"的竹简日记,成为触摸秦代法制温度的毛细血管。
纪录片将器物损伤、文本残缺、身体苦难三重意象交织的叙事,也是东方美学物哀观的当代显影。以孔子周游列国段落为例,摄制组在河南商丘复原春秋驿道,当马车颠簸导致竹简散落,特写镜头聚焦简牍上《论语》“逝者如斯夫”的墨迹被泥水洇染,此刻竹简不仅是文献载体,更成为士人理想在乱世中飘零的隐喻。
同时,创作者还以遗址—文献为互文,如咸阳城遗址的宫殿布局与《史记》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记载相互印证,让抽象的“帝国规划”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实体。将考古遗址转化为戏剧化场景也激活历史现场:如商纣王自焚献祭的开篇、包拯拦驾强谏的宋代朝堂、阿龙女子告状的唐代县衙,这些具象化的故事不仅增强了叙事张力,更让冰冷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成为“有温度的历史”。
四、主题暗线贯穿:制度、文化与文明对话的隐性逻辑
许卓云“中国文化如黄河,浑浊却从未断流”,在显性的时间线之下,多条隐性主题线索贯穿全片,形成深层结构。创作者以制度变革为主线,梳理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理路。第二集《从巨兽到肥羊》中,周公制礼作乐的创举被赋予现代政治学解读:宗法制度构建的"家国同构"体系,实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国家治理操作系统",其影响绵延三千年直至今日的社会伦理。第十四集《文人的理想国》则通过包拯拦驾强谏的戏剧性场景,将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君臣共治"理念具象化,与汉代的察举制、隋唐的科举制形成制度演进的清晰脉络。这种对制度文明的深度挖掘,超越了单纯的事件叙述,抵达了历史哲学的高度。文化包容线,汉代边塞移民(第七集)、唐代胡商与女性权利(第十二集)、元代驿站的多民族网络(第十六集),共同勾勒“多元一体”的文明融合轨迹。第十二集《何其有幸,生在大唐》通过敦煌商人墓中的跨国欠条,勾勒出丝绸之路"货币-商品-文化"的流动图景。而第十六集《最辽阔的梦》中,元朝驿站制度构建的"神经末梢网络",与清代历代帝王庙的多民族祭祀体系,共同指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结构。个体价值线,大人物的人性祛魅:秦始皇不再仅是统一六国的铁腕君主,更是推行“书同文”却焚书坑儒的矛盾体;司马迁忍辱著书的身影被置于《太史公自序》“发愤著述”的精神谱系中,与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的圣贤传统血脉相连。小人物的时代切片,通过聚焦秦简小吏“喜”每日抄录律令的勤勉,敦煌胡商“阑”穿越丝路的冒险,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微光被精准捕捉。
纪录片以器物、文献、人物为纬,编织出的是一幅中华文明核心精神图谱的绵延画卷。我们从中看到,商周“敬天法祖”的秩序观如何孕育了后世对伦理与责任的看重;先秦“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如何滋养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唐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如何塑造了独特的自然审美与生活艺术;明清市井烟火中的坚韧与变通,又如何体现了文化肌体生生不息的适应性智慧。这一切并非断裂的碎片,而是一条奔涌不息的精神长河,它回答了“何以中国”。这些深植于文明基因中的价值理念塑造了独特的社会形态与文化认同,更回应了“何以中国人”,塑造了我们共通的情感模式、道德取向与审美追求。
《中华史记》以编年体为“经”、主题单元为“纬”,以考古实证为“骨”、个体故事为“肉”,通过多维度视角与情感化表达,让文明演进的宏大命题变得可感可知。如果纪录片中能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的结合不同史学家观点,并形成百家争鸣的话语讨论,则不仅能再现历史的复杂面相,更可揭示文明传承中“变与不变”的深层逻辑。总体而言,《中华史记》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试图探寻历史的精神谱系,探寻"我们从何处来"的密码,从而获得"我们向何处去"的启示。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