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史记》透视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

2025/08/25 14:4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中华史记》透视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

许 莹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推进,不只是全国各地涌现出博物馆一票难求的蓬勃景象,历史题材纪录片也成为创作的热门方向。今年暑期档,由爱奇艺、中国教育台与华志纪实共同策划出品,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文化投资板块中盈影视文化基金、长影时代科金影视传媒(广州)有限公司、深圳样样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中华史记》上线。该片不仅为假期中的孩子们带来按图索骥、学习历史的便利影像资料,也为喜爱历史题材的成年观众打开通览中华历史的宏阔视野。该片不满足于过往断代史影像书写的方式,而以通史的方式带领观众领略从夏商到明清跨越千年的璀璨中华文明。

将如此浩繁的历史长卷在每集30分钟时长内铺展开来并非易事。创作团队以“点线面”的方式,清晰梳理出全片结构脉络。事实上,每一个朝代,其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太多值得被深入挖掘,但《中华史记》恰恰选择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该片每集都聚焦一个历史时期中颇具时代特色的内容进行深刻挖掘。比如该片讲到商朝时选取的是占卜角度,讲到春秋时选取的是礼崩乐坏角度,讲到战国时从用人智慧窥视大变革,讲到秦朝时选取的是秦法角度……这些点的选取,也不仅仅因为它们是一段历史时期中的独特标志,同时也因为它们显性于当下最为密集、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中。

线又是什么呢?《中华史记》的蓝本《史记》是以人物为主体的,一个历史事件往往出现在多人传记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读者认识历史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到了纪录片《中华史记》中,作品不仅整体按照清晰的朝代顺序正序演进,在每一单集中,除了为引发悬念等必要的倒叙、插叙外,每一集中所展现的大的历史时间同样符合正序时间轴,纪录片把人物与时代背景对应起来,从而使得重要事件的脉络梳理更加清晰。

至于面,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一种“历史感”的东西——以史为鉴,谈人生,谈社会,谈哲学,面向瞬即被打开。比如该片对夏商的总结,充满辩证视角与哲思——夏商文明,即是中华文明野与暗的时代,也是文彩与微光的缘起。该片对战国的总结,同样采用了跨越二元对立、摒弃“二极管”思维的立体认知,既感慨战国的残酷、暴力和血腥,却也赞叹它的自由、变革与激情。

这种“点线面”的方式,为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特别是在作品意欲聚焦的内容体量十分庞大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此外,该片在历史与今天的关系处理方面也做出诸多尝试。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与当代人建立联系。为了拉近久远历史与当代观众的距离,该片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摒弃PPT式的声画对位解读,运用故事化演绎、情景再现、CG动画、AI等方式使历史文字以更加直观、鲜活、生动的影像画面显现观众眼前。再如该片请到文史作家刘勃进行采访,刘勃的讲述不是一本正经、掉书袋式地解读历史知识,而是选择用通俗的语言将史官避而不谈的细节进行分析推演,在历史间隙中给出自己的合理性认识与见解。此外,《中华史记》还充分结合了当下考古的最新成果,通过气象学、音乐学、地理学、流体力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多元论证对历史进行再认识。但是上述这些都属于表现手段的范畴,最为关键的是,该片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努力激活了真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真历史的激活离不开当代人的眼光、当下性的思考。但要强调的是,激活真历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行把现代理念放到古代去,许多创作者往往本末倒置,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假今人之口替古人担忧的情况时有发生。创作者应当是从古代题材中找到和现代人情感能够相通的内容。从哪里出发,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纪录片能否抵达真历史的本质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纪录片《中华史纪》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表现手段的丰富,而在于其每一处情景再现都有出处。此外,对于谈及的故事本身,也不止局限于皇宫贵族,而能够以“人民史观”关照历史中的小人物,从而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比如在秦法一集中,该片将镜头对准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基层官吏“喜”,同时,在“喜”的法律文书之外荡开一笔,关注到了“喜”的同乡“中”,延展出秦国士兵“惊”和“黑夫”给兄长“中”和母亲寄去的一封家书,家书字里行间的亲情表达,携着“家文化”的温度熨帖着今人之心。

《中华史记》打破了历史题材纪录片高冷的刻板印象,集知识、文化、美学功能于一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该片所展现的历史故事孕育着“后事之师”的规律性智慧,而追求信史、以严谨态度激活历史所完成的作品,也会成为后人走进历史的重要依据,成为历史本身。(作者系《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