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当前,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做好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和教师配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以2023年为例,当年是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第七年,也是首批二孩上小学的第一年,全国各地集中出现了小学入学高峰的现象。据公开数据显示,青岛全市有16.8万名新生升入一年级,比上一年增加4.3万人;南京的入学新生人数在10万以上,创下新高;广州市一年级入学报名人数近26万。
但放眼未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将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学龄人口总量减少,教育规模也将逐步下降。高峰过后,大中城市如何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上海市松江区的探索为实现每一个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科学测算学生发展规模,构建动态监测机制
上海市松江区在综合考虑人口出生、流入和流出、产业结构、房产开发或拆迁等情况基础上,构建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学位需求数量与空间分布等基础信息。科学规划学位布局,保障学位布局与学龄人口分布相一致,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区域中长期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确保学位充足有序供给。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预测学位需求增长与下降趋势,统筹协调布局,避免盲目关停或新建改扩建等资源浪费现象。
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位预警机制,实现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根据区域学龄人口变化特征,在科学预测学位需求基础上,得出学位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差异,及时给出缺口或溢出预警。通过预警数据,凝聚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识,科学统筹学位规划,动态调整学校布局,引导家长提前做好入学规划,保障学位充足有效供给,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例如,上海各区每年均提前发布“学位超额”预警,以及新一学年的入学要求。
多元举措优化存量资源,缓解结构性供需矛盾
在学龄人口长远下降、外围闲置等现实背景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和调整学前教育存量结构性资源。
一是实现精准化、有效化投入,强化“问效问责”的理念,避免盲目建设和撤并幼儿园,在设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源配置方案,并通过采纳民意、提供监督等形式确保资源配置能够愈发完善和落实有效。
二是在考虑适龄儿童增速变化的基础上动态调控普惠性幼儿园的增量资源,着力优化普惠性幼儿园在城区和乡村的空间布局。
三是引导各类园所结合社会现实需求,积极拓展服务对象的群体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托育服务。例如,松江区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的同时,将部分原先在民办幼儿园入园的孩童吸纳到公办幼儿园,同时积极推进公办幼儿园托育一体化,充分利用现有校舍、教师等资源,避免教师流失,满足家长对托育的要求,推动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从3-6岁向0—3岁拓展,根据实际情况增强按需供给、有效供给,全面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和普惠性托育服务发展。
创新优质增量供给模式,加强资源建设力度
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水平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学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在人口流入集中地区、产业布局区、新区居住密集区等区域扩大中小学学位增量供给,高起点新建改建或扩建中小学校,建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家门口的好学校。例如,松江区“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48所学校,目前已竣工28所。在增加资源保证数量的同时引进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优质教育品牌,高起点办学,已经与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开办了20所大学附属学校,仅2023年就开办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等多所大学附属学校。
另一方面,创新办学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名校+”等方式,扩充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落户郊区,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打造一流高中集群。
例如,为应对中考人数增加造成高中资源不足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松江区新建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合作举办上外附中松江云间中学、与华师大合作引进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与上师大合作引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松江分校。
同时,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实施松江二中、松江一中两所百年传统名校的改扩建工程,对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实施整体搬迁,对立达中学、松江四中进行改扩建,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优化寄宿制学校布局,推进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立足于城乡差异背景下的家庭多样化教育需求,关注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独特的教育需求,构建城市、县镇、乡村学校各归其位、共同发展的学校分布格局,着力解决“城区挤、乡村弱”的问题。
以倾斜性政策提高农村学校质量,全面改善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增强农村教育的吸引力,让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弱势家庭的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例如,在松江区浦南等以农业为主、人口稀少的区域,办好以“小而优、小而美”特色发展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时保障必要的上下学交通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质便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健全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其享受与城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