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说:“课程是为育人的,是为未来育人的。”她还描绘了新课标下课堂的形态和内涵:“老师,应该想象着学生学完课程后未来的样子来上课;学生,应该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我将来想到哪里去’。”
郭教授的描绘与提示我深以为然。教育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总要附着在课程、课堂上。课程、课堂也不是孤立和静止的,总要与世界和未来相联系、相链接。我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课堂、教学与未来的关系:观照——用未来观照当下的课堂、教学;映射——课堂、教学要映射未来,看到未来;准备——在课堂里为创造未来做好准备。
再次打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一段话跃入眼帘,“教育是我们组织贯穿一生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为我们组织打开新的可能性,并增强我们开展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为此,“课程应注重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以助学生获取和创造知识,同时培养其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建议。
未来像自由飞翔的鹏鸟,但总要落脚在课堂里,落实在学习方式上。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想通过变革让未来在课堂中得到回应,变革的核心,正是本文前面所概括的三个关键词。
一堂课往往映射出世界与未来,似一滴清水可以映出蓝天。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堂小学语文课,是南京市玄武区一所办在老旧小区里的小学普通教师上的,教的内容是五年级教材中的《两小儿辩日》。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说的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望着天上的太阳,有时大有时小,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后代早就有这样质疑、追问的习惯和品格。这篇课文究竟该怎么教,主旨如何设定?学习方式怎样设计?又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从教学设计看,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仿真的情境:课堂在蓝天下,天上一轮太阳,地上站着两小儿。此时,学生就成了“两小儿”,他们置身于情境之中,这时的“两小儿”与学生之间已无差别,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已不复存在。其次,让“两小儿”讨论,从小孩的观察角度和内容维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一张表,日出时与日中时太阳的形状与特点一目了然,文章的脉络、观点的迥异清清楚楚。这是引导学生通过工具采用梳理、概括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再其次,请“两小儿”从表格上的内容谈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地理学、物理学知识,涉及时间与空间的比较,还涉及学生的视觉、触觉的学习,以身体之、用心悟之。最后,设计了三个思考讨论题:你怎么看待“两小儿”?你怎么看待“孔子不能决”?最后一段的“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题目设计得还是颇有深度的。
做了以上“复盘”,我们再来看,这堂课与未来发生联系了吗?答案是肯定的。2000多年前的故事、文章,我们今天还在学习。教材存在的价值不是由时间决定,而是由教材所反映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育人的功效决定的,教材的价值即是育人的价值。
从未来对课堂的观照来看,教材、教学要指向未来,生成未来的意义,培养学生走向未来的能力;从课堂对未来的映射来看,教与学要反映、体现、落实未来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从课堂对未来的准备来看,当下的课堂教学要思考为学生成为未来人奠定哪些基础。以上三点,这堂课基本上做到了,比如,呵护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问题意识;比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胆量勇气、对权威不盲从、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品性;再比如,紧紧围绕智慧,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开阔视野,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等等。
当下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让我们透视未来,触摸未来。换个角度看,我们讨论课堂、教学、学习与未来的关系,其实是让教师、让课堂睁开眼睛看未来。这种联系往往存在于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未来的提问与回答中。提问未来,以未来的视角去审视一个个历史的、现实的“悬案”,这正是未来课堂的特质与特征。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