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每有会意 必有所化

2023/09/06 10:58

先借个故事说话: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相马,说自己比他差远了。结果,九方皋似乎弄不清牝牡骊黄,穆公不悦而诘问伯乐。伯乐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这个事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其所说的道理却一直存在,却并不被广泛理解和重视。这很重要。

每次读到这则故事,都会想起陶渊明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的事,能令人“好”之吗?能!

因为紧盯着天机,天机触动人心。

天机之外,皆“其粗”“其外”,故“不见”“不视”,不必求其甚解。

九方皋对马之天机外的牝牡骊黄,根本提不起兴趣,甚至懒得去看、去说、去用心,一不小心反而说错了。因为这是多数人都知道的知识和信息罢了。当然,九方皋不辨牝牡骊黄确该受批评,作为一名相马高手,基础知识不扎实,说起来不太好听,影响也不好。但能够见马之天机的天才,世上能有几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何必苛求九方皋们呢?

读书正如相马。

好书也有其内在天机,不然不成其为好书。经典就更不用说了。古人有“发愤著书”“不平则鸣”著书说。一部好书必是作者所经苦难化成,源自灵魂、发自肺腑,其天机必是感天动地、撼动心灵。读书不求其天机,只是记诵些许知识或故事,而无动于衷,实未读到精髓。即使在牝牡骊黄上再用功、再求甚解,也只是绕书而观的吃瓜者而已。

怎样才算求得一书之“天机”?

会意是其法门。

读到动心,读到忘我,读到“忘食”,便是会意。此时,读者与作者开始一对一交心,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被激活,而且又有新的拓展;好书其妙在何处,如宝马其宝在何处,读者已心领神会。陶渊明“欣然忘食”,因有所会意;高凤流麦、代善迷《说文》而致燃帐,便是深入会意之境;苏东坡再三抄写《汉书》,随便指一字便可诵出原文,抄之有瘾,深度体会到了该书的魅力,深尝《汉书》会意之妙,窥见《汉书》之天机,做了班固的知音。

读懂一本好书,眼界瞬间被打开,因此挖掘、化出了一个新我。此时,读者被感染、触动、启发,其实读者之我已非旧有之我。“心外无物”,心的变化才是一个人最本质的变化。真正读书的人,每有所读必有所“化”,每读一本好书,都会“化”一个新的自我,可谓蒸蒸日上、天天向上。

“知道了”与“会意”非同一层次。并非知道的知识多就自然可以到达会意的层次,如读《红楼梦》,即使了解了诸多《红楼梦》的知识,背诵了里面的篇章,也未必抵达会意《红楼梦》的境界。一个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读后与读前已非一人。读所有的经典,又何尝不是如此?

会意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标准答案,而恰恰是读者的个体感受;会意之境需要感悟,并非被直接告知的。所以,对读一本好书,教师讲半天,也不足以代替学生独立的感悟。

没有会意便不会有“好读书”,便尝不到读书的甜头,读书就是件味同嚼蜡的事。学生不达会意之境,就无法致“化”的效果,就不会有人的变化。人之格调的升级变化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此为“鱼”,其余皆为“荃”也。

当然,会意也有不同的境界。比如看《西游记》,小学时候读,读不懂的就跳过去,但不影响被情节吸引,尤其被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趣事所迷,这也是一个层次的会意;到了大学再读,同样有读不懂的部分,但会意之处会更深更丰富;人到中年再读,定然会有新发现,依然会慨叹其天机精妙。不同境界的人,对同一部书的会意境界自然也不同。经典常读常新,值得反复读。伟人说读《红楼梦》三遍才有发言权,也只不过是发言权,不意味着读三遍就读透了。会意与尽意毕竟还不是一回事。建议人到中年再读一遍少时读过的经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阅读引导者,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会意,乃是否成功的关键一关。引导者要界定好自己的角色,少做“告知”的蠢事,戒越俎代庖,更不要把自己的会意强加于学生,动辄推出“标准答案”是阅读引导的大忌;要精心设计有启发价值的问题,点到为止。把阅读课和语文课分开,各司其职的好;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包括生字生词,都要学生自己解决。最好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会意之处表达出来,这很重要。毕竟天机难得。

培养一个读书人并非易事。除了个别天生的阅读障碍者外,还有很多成年人“怕字”,一看字就觉得累,把读书当安眠药。我们总要从中找出点儿教训、寻出个解决办法来:让孩子们从亲近文字、亲近故事开始,让孩子们尝到读书会意的甜头,从而建立起与书的亲密关系。养成了读书习惯,就离不开书了,也就逐渐成了读书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