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乡村教师数字鸿沟的阈限与跨越

——基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

2025/03/19 15:45

赵文政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无论孟德维尔的蜂巢理论、爱尔维修的“公益即美德”说抑或是霍尔巴赫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宿命论的论述,都倾向于认为个体利益的纯粹堆砌即公共利益。爱尔维修的“公益即美德”说以及霍尔巴赫的宿命论为在乡村振兴下思考教师数字鸿沟治理是否与乡村教师个体技术理念有关提供了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思想实验空间。使命利益观念,即本真自我、使命感知和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弥合数字鸿沟的独特技术利益观念系统,也是基于马克思论述的使命和劳动形态的价值观念,这证实技术利益观念并非同质化的存在。在新时代历史情境下,使命利益观念对乡村教师跨越数字鸿沟不可或缺。但不容忽视的是,过度任务导向必然伴随欠妥的片面发展,使命利益观念的局限性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教师;数字鸿沟;技术变革;专业发展;价值自觉

乡村教师高质量专业成长与发展是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供给乡村亟须的优质教育是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着眼点,需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立足实际,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应当坚持的重要准则。过度沉浸于个人的“数字惯习”常常被用来解释部分乡村教师深陷“数字鸿沟”等表征的技术利益逻辑。本研究提出阐释,部分乡村教师深陷“数字鸿沟”等表征在于没有正确处理技术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不仅在于过分强调技术个体利益,更是因为对实现技术价值的误解—缺乏使命利益观念。乡村教师在“知一重非,进一重境”的技术赋能逻辑中形成了本真自我、使命感知以及乡土情怀。正是这些,共同凝聚为使命利益观念。

从本体论研究使命利益观念需要深入认识“本真自我”“使命感知”以及“乡土情怀”究竟能否归纳为技术利益意识。广布在“实践的意识”而非拘谨于“纯粹理论上的”观念,也即是意识的释放自我兼与龃龉既有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宏大的观念。转视该“观念”,人类关系的具象体——技术利益意识出于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及人的本质人,也就很自然了。那么,相对于传统技术利益观念,使命利益观念的价值延展何在?是故而为之的创新还是“新瓶装旧酒”?本文试图在梳理使命利益观念与技术个体利益、利益关系治理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明晰乡村教师使命利益观念的理论意涵。

一、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框架

在现代社会中,人基本力量的特性表现,主要以个人载体的形式为主,这一事实使“方法探索”的概念变得尤为复杂。个性的、极端的形式是因对被掩盖的和不确定的现实特殊状态所造成的。此外,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乡村教师将数字素养的渴望诠释为自卫变得甚为明显。许多情况下,满足感与获得各种各样的快乐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哲学诠释学应用于现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考虑到其特性的整体框架,是相关的,也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源于德国的哲学诠释学中,伽达默尔代表着德国 19—20 世纪叙事诠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然而,对于本研究来说,基于伽达默尔的立场,诠释学主要处理的不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而是探析对乡村教师数字鸿沟从理解到解释的普遍模式。此外,伽达默尔不仅将普遍性指向理解对象的范围,而且指向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基于叙事所组织的。如此,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方法论转移到理解的层面。在某些场域下,诠释学的实践与普遍接受的科学原则相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矛盾被认为是完全客观的,因为真理不能仅仅归结为建议的真理。反之,真理拥有各种具体的形式,如艺术品的真理、观念的真理和道德的真理等,它们对人类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科学的真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与生活世界规范的重要性相对立。科学真理和生活真理是同等必要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伽达默尔将诠释学作为“哲学的普遍方面”提出来。哲学诠释学不仅可以被定位为理解和解释的一般理论,而且可以被定位为一种方法论,它可以阐明人文学科的基本问题,并发展出一种具有高度启发价值的普遍概念工具。哲学诠释学作为特殊的诠释范式为研究乡村教师的数字鸿沟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理论框架。

二、蜂巢理论对乡村教师的数字阈限

孟德维尔撰著的寓言故事中指出,“社会变成天堂”缘于“邪恶”的欲望。蜂巢理论的核心旨理则在于寻觅欲望的餍足是不可抗的人类赋性。社会组织的繁盛全然受益于个体自由的自利行为,甚至优于有倾向的实践。也即是每个教师都从教于自身满意的数字技术场域,社会也就自然发展,文化社会发展基本秩序就会得以恢复。由此,乡村教师个人的数字技能发展与公共利益的实现,数字技术个体利益的追求之于社会的技术进步在哲学诠释学意义上构成逻辑的闭环。

黑格尔则认为追求个体利益是“可耻的颓废”,其恶效应不仅在于彻底破坏了“国家法律”甚至“公共秩序”,更在于淹没了“公正良心”及“内心伦理”。这种“颓废”实然是沉沦于“任意”而“独断”的“意志自由”。相较于孟德维尔,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黑格尔敏锐地认识到超限追求个体利益的致恶性,而不仅仅是对追求数字技术个体利益的关照......(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4 年度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多智能体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WHDHSZZX2024207)、2025 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lslqnwzzkt-008)、2024 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中小学思政课中‘新质生产力’的教学转化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24CB157)、2024 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大模型时代职前教师对新兴数字技术的接受度研究”(项目编号:LJ112410169016)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