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刘海明? 潘洁
【内容摘要】随着 AI 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新闻生产效能提升,但也带来了虚假信息传播、隐私侵犯、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本文分析了 AI 时代的传媒伦理教育现状,指出理论教学需要迭代更新,实践教学亟待重构。技术发展带来的理论挑战和道德冲突的不可见性,使得传媒伦理教育面临新的教学难题。本文主张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重塑教学场景来应对挑战,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倡体验式教学以锚定问题。最后,本文强调坚守传媒伦理底线,培养伦理素养与责任感,掌握应对伦理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三者是提升传媒伦理教育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传媒伦理;伦理教育;新闻伦理;人工智能
马骥伸认为,“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在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伦理教育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广泛渗透,新闻生成的效能实现了显著飞跃,而用户所选内容的丰富性亦随之大增。然而,这种高频率的信息更新与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亦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伦理挑战。这些问题涉及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个人隐私权的潜在侵犯、算法决策中的偏见以及对人类自主性的削弱等关键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是传媒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增进人类福祉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应用背景下,高校传媒伦理教育面临何种问题,并探讨应对之策。
一、AI 时代传媒伦理教育现状
(一)新议题引入:理论教学面临迭代
传统媒体时期,传媒伦理教育的重心多集中于对记者失范行为的探讨,包括但不限于制造假新闻、新闻勒索以及侵犯个人隐私权等。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记者守则》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典范,一直是卓越传媒伦理教育的标杆。然而,在传媒业广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变化的焦点在于规范对象的转变。在传统媒体时代,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特定的记者与传媒专业人员。步入人工智能新纪元,新闻的生产角色已由人工转向机械。通过审视人工智能在传媒行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实践层面,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现象。
在媒体内容的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借助生成式AI 等先进技术手段,成功实现了新闻内容的自动化生产及个性化定制服务。例如,采用实时数据抓取和分析算法构建动态新闻系统,能够生成全面的新闻报道。此外,通过分析用户的在线行为,如浏览记录及偏好,该平台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确保信息既及时又符合用户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在媒体内容传播领域展现出卓越能力,通过应用算法推荐和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新闻内容的精确投递与定制化分发。在媒体内容展示方面,人工智能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用户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然而,人工智能在传媒行业的运用亦带来了伦理挑战。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为例,其可能遭遇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内容管理难题,包括合成谬误与累积谬误等风险。此外,算法驱动的信息推送机制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进而加深受众信息视野的局限性和意见表达的两极分化倾向。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也引发了对新闻行业职业道德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深刻反思。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与虚假信息的扩散已成为当前传媒行业所面对的关键性难题。算法偏见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不平等与失衡,数据隐私问题直接关乎用户的个人资料安全,而虚假信息的扩散则能误导公众认知,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面对新涌现的伦理挑战,传媒伦理教育的理论指导需要与时俱进,展现出更高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新场景融合:实践教学亟待重构
20 世纪 80 年代,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发展了欧文·戈夫曼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场景的理解,提出了“媒介情境论”。时至今日,代表性的数字媒介已从梅罗维茨时代的电视转变为人工智能工具。但媒介技术迭代创造新的“情境”与“场景”的理论旨归仍具有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运用不仅给新闻生产传播带来范式转变,更进一步导致以传媒业实际情况为实践教学场景的传媒伦理教育面临新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常通过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的结合方式,深入探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谬误、偏颇观点及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形,同时审视广告推广过程中所涉及的虚假陈述、不当竞争等问题。此外,教师亦可安排学生进入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传媒行业内部进行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传媒伦理规范的实际应用情景。学生应直接参与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采访实践中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并学会在采访过程中遵循伦理原则。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应用场景正经历着与智能化场景的融合,并呈现出不断演变的趋势。借助深度学习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生成(NLG)系统具备自主创作新闻报道的能力,然而这一自动化流程对终端受众而言往往隐秘不彰。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的背景下,传统的以记者与编辑为主体的“编辑室”式新闻制作模式正面临显著的结构转变与瓦解。变化的新闻生成环境驱动着传媒伦理教育在实践教学维度上的重塑。人工智能在进行数字化编码及运行过程中,与传统的采、写、编、评方法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性导致了人工智能生成新闻产品时出现了一种“黑箱”现象。具体而言,人工智能通过算法自动处理数据、构建模型并生成内容,这一过程往往对于人类读者来说透明度不足。与依赖记者的主观判断、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传统新闻制作流程相比,人工智能的决策机制和逻辑并不总是显而易见或可解释的。因此,在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产品中,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和决策过程对用户而言往往隐藏在“黑箱”之中,难以完全理解和评估。这种黑箱效应不仅影响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信任度,也对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挑战,需要通过增强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来逐步解决。因存在专业壁垒,传媒伦理教育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编程运行过程中的伦理挑战。在当前情形下,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均面临挑战,难以寻获新颖的教学实例。在实践中,师生往往因技术的复杂性而与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产生隔离,难以直接参与和理解其运作过程......(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媒体道德哲学”(项目编号:24FXWB:031)、第三批重庆大学一流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2-14)的阶段性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