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舞指数”杭州亚运会短视频排行榜评选规范的混合研究
- A-
- A+
郭晴? 黄敬意? 张佳佳? 曾文莉
【内容摘要】“象舞指数”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受中宣部委托创设的短视频融媒体传播评价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一套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短视频制作标准”,引领主流媒体进入网络战场,引导短视频行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采用人工编码、随机森林算法和访谈法对“象舞指数杭州亚运会短视频日榜”产生过程和上榜作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不同评价主体对赛事短视频生产的共识;政治权力、商业利益与专业主义三种逻辑对赛事短视频评选规范产生异质性影响;平台对短视频生产规范具有重要的潜在规训作用。
【关键词】“象舞指数”;赛事短视频;排行榜;评选规范
一、问题的提出
在由数字技术搭建的众多媒介实践样态中,集娱乐、内容、社交于一体的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内容生动、对用户情绪的“秒时响应”和“强连接用户”等特点成为一种新的话语实践,具有“构建社会现实的强大视觉力量”,不到 20 年就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性传播”,成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0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形成党委和政府指导、自主可控的评价指数”。基于此,由中宣部归口领导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简称“总台”)承担了建立“一套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短视频制作标准”,旨在引领带动主流媒体进入网络战场,引导短视频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象舞指数”应运而生。
“象舞指数”是总台短视频融媒体传播评价体系指数化产品的统一品牌,评价范围涵盖央视频、央视新闻、抖音、快手、微博、微信、B 站等主要短视频平台,评价对象为中央主流媒体,省、市级地方广电媒体在各平台所发布的短视频作品,并以不同垂类排行榜的形式发布评价结果。排行榜来自古希腊语,意为“棍子”或“芦苇”,逐渐变成度量工具,引申为规则、律条等意义。无论排行榜本身的意义,还是“象舞指数”建立的初衷,排行榜实质上具有规范的作用,以实现“以榜促评,以评助创”的示范理想。“规范理论是一种描述组织和运作媒介系统的理想方式的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在理想的价值观或理想的规则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事物所应具有的面目。”对“象舞指数”排行榜的研究即是一种规范研究,既能展示评价主体的理想规则,又能折射主流媒体短视频创作现状和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主流媒体体育短视频榜单(实际上“赛事短视频榜单”比“体育短视频榜单”更为确切,简称“赛事短视频榜单”)是“象舞指数”榜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始于 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总台采用“数据入围,主观评定”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每日发布赛事短视频榜单和专家比稿文章,“通过国际大赛短视频排行榜的评选活动确立主流媒体赛事短视频生产标准”。国际大赛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广泛且丰富,既有国家元首的外交活动、开闭幕式的高光时刻,还有赛事精彩瞬间、赛时各类人物的非常态活动、东道主对城市的宣传和赛事反响、观众评价等,是集跨文化事件、外交事件和体育事件于一体的“媒介大事件”(Mega Media Sports)。杭州亚运会(简称“杭亚”)虽是洲际赛事,但国内各大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反映这一“大事件”。从 2023 年 9 月 24 日杭亚开幕当天至 10 月 8 日闭幕,本研究团队全程参与了杭亚短视频排行榜评选工作,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本文拟通过“象舞指数”杭亚短视频排行榜的产生过程和上榜作品的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排行榜的评选过程及结果反映了国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管理部门代理人(总台)、专家和用户对赛事短视频有怎样的共识?即规范导向的是什么?第二,“象舞指数”设定了“思想+ 艺术 + 技术”的短视频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如何在赛事短视频榜单评选中操作的?第三,在实际评选中,上榜作品是如何“被决策的”?第四,上榜作品呈现了哪些重要特征?第五,能否从上榜作品提炼出的共有重要特征反映“数据入围,价值定榜”的方法论?
本文将参与评选工作的过程视为“田野”,采用混合研究法,考察了榜单评选过程中的 5 个环节,全程记录了榜单会评过程中各方意见,对会评中提及的上榜理由进行了人工编码,通过随机森林机器人学习,提取了上榜作品的总体要素特征,并访谈了赛事排行榜执行团队和部分主流媒体记者,结合媒介规范理论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一)短视频和赛事短视频
短视频发端于 2005 年,2016 年进入高速发展期,成功重构了互联网生态、社交形态、审美习惯甚至公共传播图景,在底层逻辑上遵循了媒介的人性化演进路径,计算推流与滑屏形式组合成“刷视频”的崭新交互体验,是对人体的感知与认知模式的模仿和复制,让大众体验到沉浸式的愉悦并产生使用依赖......(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媒体融合推进北京冬奥精神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ZD31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项目编号:BTY001)的阶段性成果,受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