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在场与缺席:云端课堂场景中的身体传播与场景转换

——以腾讯会议为例

2025/01/15 16:35

石中钰? 张成良

【内容摘要】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媒介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场景生态,远程在场的实现颠覆并重构了人们对传统身体在场与缺席的定义。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考察云端课堂中身体传播的表现及局限性。研究发现:身体与云端课堂场景的中介相互融合,呈现出智能主体的形态,学生个体通过签到、回应、美颜等行为参与到传播活动当中。与此同时,技术在场造成参与主体游牧者身份的生成、临场感的缺席、场景与行为的冲突,由此形成传播噪音,阻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研究认为,通过分析云端课堂中身体传播的表现及局限性,揭示虚拟环境下技术在场的动态特征及其对传统在场概念的重构,为理解和优化远程教育场景中的交互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身体;云端课堂;具身性;在场

交流是交流者交换内心感受与身体经验的行为过程,交流中身体的在场与缺席不同程度影响着交流的成效。受西方古典哲学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影响,有西方学者认为交流必须是发生于灵魂之间的行为,交流双方必须处于亲身在场的状态。奥古斯丁则将身体视为媒介,称其为一种实现自我交流目的的工具,他认为交流应该是内在思想的交换过程,身体、语言等媒介仅仅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具象化的在场(embodiment)。也有学者秉持天使传播观念,认为人类应该消除身体的存在,如天使一般实现心灵之间的交换。自电子媒介时代以来,通过使用技术设备消除人类感官局限性的古老愿景,一直是媒介和现实模拟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媒介技术的发展朝着遮蔽身体的方向前行,但实际上,“我们的面孔、行动、声音、思想和互动,都已经全部迁移到媒介之中”,人们试图将身体以媒介延伸的方式替代,建构起双方或多方主体身体在场的拟象。

“一切到达的事物并不需要出发”,维利里奥的断言揭开了数字时代下人类身体正在面临的在场性危机。大量的媒介技术嵌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开始发生于某一具体技术物所建构的媒介空间。借助远程交互技术脱离传统的时空一体化,交流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身于媒介物中交互,其身体也会消失在媒介物背后。“远程登录杀死了在场”,在场传统的时空一体化被媒介技术所解构,其定义不再是以人此时此地的身体行动为参考,而是需要引入媒介作为新的变量进行思想重构。

一、重构的在场

在西方哲学视域中,在场是一种显现的存在,是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的行为。在场的内涵可以从感知、时空和行为三个维度去阐释。

从感知维度上来看,在场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觉状态。Steuer(1992)指出,在场是指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人不借助中介物直接通过身体去感知世界。在场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虚拟物体以感官或非感官的方式被体验为真实物体(Lee,2006)。戈夫曼提出共同在场(co-presence),行动者相互彼此感知构成了共同在场。杜丹(2022)则将在场定义为一种感知,即人在借助远程操控技术下对虚拟空间或其他具体空间存在的感知。在这种知觉状态下,在场强调的是主体能否被身体知觉感知,包括在场主体之间、在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感知。

从时空维度来看,在场与时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时空一体化常被当作衡量主体是否在场的依据。吉登斯(2016)强调将在场置于时空一体的关系中去考察,当脱离此视角后,在场就失去了其意义。同时,在场也不单单形容主体在某时某地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不能仅看作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在场的身体或在场的空间包含在场主体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与经验,“随着时间的‘逝去’和空间的‘隐遁’,在场和不在场交织在一起。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于这种交织的关系之中,也都是通过这种交织关系而得以构成的”。正如潘忠党(2019)所言,在场“presence”可以用“being present”来形容,以此来揭示其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远程登录的出现,在场的必然性遭受解构,其不再受到传统时空一体化的掣肘。在场被置于新的时空一体化中,即“时空分离后在形式上的再组合”

从行动维度来看,数字交往时代下的身体行为成为考察在场含义的新维度。维利里奥认为,在场是行动者亲身莅临在某个场景中产生行为和影响的在世存在,“因为任何此在在场,总是自己亲身在及物性关涉中直接上手和在世”,他强调在场必然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身所经历的事情,这种在场规避了偶然性和随意性,是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郭建斌(2019)结合了吉登斯对“在场”一词的使用语境,指出“所谓在场,指的是由特定的大众传播制度及相应实践所构筑的时空中的一种‘结构化’存在及其象征意义”。他所指出的在场,是建立在动态的视域下且已经包含了对在场主体行动的考察,行动者在相应场景中发生行为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以此来说明自身的在场。曾白凌(2023)认为,在场已经从身体的在场转向为行为的在场,“身体的诸多器官功能和操劳被技术所取代或者简化,技术进一步遮蔽身体的整体,以行为痕迹为表征,身体得以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空间同时呈现或遮蔽”......(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传媒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2JJD860016)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