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风险传播研究综述
- A-
- A+
赵秀丽? 周敏
【内容摘要】本文综合扫描了 2024 年我国风险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系统梳理了 2024 年我国风险传播研究在理论发展、公众认知以及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显著特点,认为当前研究方法主要倾向于理论思辨,未来研究可考虑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计算传播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传播;数字治理;风险感知
古语有云:“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在当今数智时代,风险问题似乎显得尤为突出。本研究选取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的 CSSCI 期刊,考察 2024 年我国风险传播领域的研究焦点,系统梳理 2024 年我国风险传播研究的理论进展、公众认知变迁以及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对此进行综合分析,以总结我国风险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一、本体研究:数智时代风险传播理论演进与本土化解读
过去 20 年间,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重塑了信息生态和日常生活。全球性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机构 We Are Social 的 Digital 2024 报告显示,当前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突破 50 亿大关,比 2023 年增加了 2.66 亿。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平台上花费约2 小时 23 分钟,活动范围包括购物、联系、娱乐和寻找品牌信息。这一趋势引发了学者对其隐含风险的进一步理论思考与中国本土经验解读。
在风险传播理论演进部分,学者常江从技术文化共生论出发,批判性地审视了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他指出,数字媒体生态在三重悖论中实现了“非人化”的演进,技术进步并未带来预期的文化多元和信息民主,反而导致了控制的专门化、区隔的精细化和消极精神的常态化等异化后果。文章认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异化源于缺乏人文精神制衡的科技乌托邦主义诱发的技术失控所产生的文化风险,其解决之道在于专业实践中对数字媒介逻辑的内化与改造,以张扬人的主体性并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信息文明。学者王丹、刘富康和陆伟的研究聚焦于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的感知,通过分析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的传播特征,文章系统构建了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感知框架,具体包括单一媒体异常舆情识别、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研判及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预测三个阶段。此框架通过不同阶段指标体系及数据关联挖掘,为跨社交媒体风险舆情的识别、研判与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学者纪晓玉和曹仁猛等人基于风险的社会建构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构建了“风险的社会扩散框架”,着重探讨信息传播在风险扩散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旨在从微观层面的信息转发揭示风险扩散的形成机制。研究显示,网络突发事件的初始热度正向促进了信息扩散的频次;意见领袖主导的重复发帖用户数量越多,越能有效促进信息扩散至不同社区;用户在事件爆发初期的重复发帖次数对信息扩散有推动作用,但随着发帖次数的增加,其效果逐渐减弱。
在中国的本土化解读方面,学者樊拥军和王雨萌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视角,总结了王秋菊教授《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论扩散及风险防范研究》一书。文章指出,当前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生态系统是由多个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舆情扩散路径呈现“单点引爆”到“多点联动”的特征。风险防范策略包括识别预测与防微杜渐,并构建了环境舆情风险评估模型。学者张 彦华与胡正荣揭示了智能媒体在数字政府传播系统中的深度嵌入,这一现象正逐渐重塑传统政治传播的生态结构,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失效、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权力越界、资本侵蚀以及治理不规范等风险。该文章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了数字政府传播模式的转变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失效风险、智能媒体技术权力的扩展、数字政府治理权力的迁移以及智能媒体技术资本对数字政府传播体系的渗透,这些都是滋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鉴于此,必须采取整体治理的视角,对数字政府传播模式的转型与升级进行优化,同时提高其吸纳民意的能力,增强整体治理模式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紧密结合,以及提升网络风险的综合治理能力。加强数字政府传播的整体治理成效,优化数字政府资源的配置水平,以促使数字政府传播系统将潜在风险变量转化为积极的事业增量......(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