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大模型推动下的传播研究转变

——2024 年智能传播研究综述

2025/01/15 16:12

夏以柠? 孟令蕙? 张洪忠

【内容摘要】大模型技术代表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度,并对信息传播过程带来多环节影响,也成为当前智能传播研究关注的新议题。本文从 2024 年国内外主要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中选取了与智能传播相关的论文,梳理提炼出大模型人机关系、人机情感交往、用户对智能技术认知、AIGC 技术理性思考、算法对数字平台用户影响等五个主要研究议题。

【关键词】智能传播;大模型;人机关系;AIGC;机器行为;智能算法

2024 年,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热词仍是“大模型”。大模型技术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高度,其具备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升级的特征,并在 2024 年出现视频大模型、跨领域大模型、擅长推理的大模型等多个迭代版本。从应用规模来看,如今基于大模型的垂类产品逐渐下沉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化投入规模迅速增长,场景日益丰富,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机器主体成为了社会信息传播网络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 , 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环境的复杂化。针对大模型介入下的信息传播实践,2024 年的智能传播研究主要关注哪些议题?围绕这些议题,学者们探讨了哪些具体问题?透过这些问题 , 我们能够看到过往一年智能传播研究有怎样的新变化?

本研究主要选取国内《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界》《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全球传媒学刊》《当代传播》《传媒观察》等主要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并根据 2024 年 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评估,选出了传播学中影响力排名靠前的期刊,包括 Communication Research、PNAS Nexus、Digital Journalism、Big Data & Society、Journalof Advertising、Social Media+Society、Journal of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European Journalof Information Systems 等。研究从发表于 2024 年 1 月截至 2024 年 11 月 12 日已被学术数据库收录的上述期刊论文中,挑选与大模型、算法、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等智能传播相关的主题,并结合文章代表性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筛选,提炼出大模型人机关系、人机情感交往、用户对大模型技术认知、AIGC 技术理性思考、算法对数字平台用户影响五个主题,并进一步对这五个研究议题下的主要内容观点进行梳理。

一、从传播中介到对话者:大模型应用的人机关系探讨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模型具备多项技术突破,使得社交网络空间的机器主体从传播中介向平等的对话者转变。首先,大模型具备开放域的多轮对话能力;其次,大模型可以沿用生成式技术以“字词接龙”形式实现文本生成;最重要的是,大模型能够使用人类的自然语言进行交流。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大模型突破了“图灵测试”的标准,使人工智能开始像“人”一样与用户交流,外显出具有一定水平的“人”的语言行为特征。早期的社交机器人、机器写作等机器主体,其本质上是对已有内容的拼接和扩散,本质上扮演着信息传播的中介角色;通过引入大模型,机器主体能够与用户开展多轮对话,基于理解生成全新内容,在信息传播中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角色。

从传播中介到对话者,基于大模型应用的机器主体角色发生转变,与人类用户交互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如何看待新的人机关系成为学者们热议焦点。针对 ChatGPT 等大模型应用提供的问答式对话界面和互动方式,刘纯懿、胡泳认为这种新的交互方式可能会带来新的人机关系结构:机器“贴心”和“有求必应”的服务可能培养用户的惰性思维,进而出现机器思维链能力对用户思维链能力的剥夺,同时可能导致用户与其他人类主体的“脱节”更深。牟怡等从原真性和互动性的双维度社交关系归类模型构建中比较了人际社交关系、准社交关系、传统人机关系和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人机关系,发现智能人机互动在互动方向、模态互动性、信息互动性与信源互动性上都在逐步向人际互动模式靠近,并认为智能人机互动将形成一种全新的“超社交关系”。信任是关系建立的基础,对于大模型机器主体同样适用。但用户与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媒介应用,这种超越“第二自我”的人机信任关系有可能导向三种不同的人机关系:工具使用型关系、代理型关系和伴侣型关系,并会随着技术本身的迭代而出现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可能的关系。邓建国认为,人工智能正同时朝向“更加虚拟”和“更加具身”两个方向深化发展,未来的人机交互需要面对的是“离身沟通型 AI”和“具身沟通型 AI”这两类新的沟通主体,人机传播将向“具身 AI 转向”深化。当人机关系走向深度融合,卢嘉辉等从微观角度通过对不同依恋回避水平的用户对 ChatGPT 的认知负荷和准社会交往体验的差异,提出未来应该开发多种人机交互界面以适应不同社交特征人群的使用偏好,防止单一界面隐喻下的技术文化霸权。更进一步,基于大模型能力分析,在大模型技术介入的媒介内容生产过程中,用户与应用之间的协作可能演化出中介、复合和混合型三种生产模式,也会导向不同的人机关系......(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