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向心趋势”与“离心趋势”: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双路演进

——2024 年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综述

2025/01/15 16:10

喻国明? 武迪

【内容摘要】认知神经传播学作为传播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方面展现出蓬勃生机。本文探讨了该领域在 2024 年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了“向心趋势”和“离心趋势”两种相互交织的研究路径。“向心趋势”强调认知神经科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工具性支持,通过实证方法和生理测量技术揭示媒介如何影响人类大脑和认知过程。“离心趋势”则拓展了认知传播学的边界,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情感体验、身体转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本文将分析两种趋势的特征、相互关系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认知神经传播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趋势分析

一、引言:将认知纳入传播学考量的必要性在探讨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之前,我们需要厘清“认知”在传播学中的意义。基于以人为本的媒介视角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媒介研究逐渐呈现出“情感体验”与“身体转向”的趋势。然而,这两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传播学传统的“离心路径”,即注重外部影响与分散性。为了使传播学理论更具可证伪性并融入社会科学框架,需要以认知为核心视角,引入神经测量等实证研究方法,以实现理论与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科的科学化进程。

具体而言,首先,情感的媒介化转向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承载情感的容器,也意味着媒介的结构特性会影响情感的生成与表达。换言之,媒介和情感之间存在共构关系,情感不再是媒介之外的心灵体验,更是通过媒介的形式与结构不断塑造与构建的产物。传统媒介囿于线性逻辑与封闭结构叙事,受众身陷“旁观者”视角被动感受情感内容。技术“赋情”的当下,媒介属性由大众媒介向个人媒介的转向,个体主动可以通过媒介实现非理性的情感共振与情感寄托。情感的认知功能强调,情感不仅有助于理解叙事内容,还有助于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言语与行为,故事的塑造也伴随着读者认知、推理以及情感的综合影响。由此可知,情感在信息加工与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在传播学研究中,身体从沉默变为重要凭依。认知传播研究的取向同样经历了从符号认知到具身认知的阶段,前者指的是认知的符号加工阶段,后者指的是对身体的依赖性,身体在认知传播中的潜能被挖掘。对于具身认知而言,强调了身体物质性转向。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指出,“身体并非认识的对象,而是认识的主体。”这意味着身心关系则是心智与身体一体化的,具身的认知科学便是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理解心智的性质。

传播学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交叉”动力驱动,不仅仅包括传播与其他内容的相加或者并和,更预示着传播学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在认知神经科学的内容之上。在工具层面,认知科学测量方法大幅解决了传统方法的误差问题,能够洞察人类微观信息加工规律,将原来囿于工具不足的束之高阁的研究更加科学化、理论化。认知神经传播学作为距离人类感知最近的传播范式,将原本处于“黑箱”中的大脑地图通过大脑以及其他生理指标,绘制出人与媒介、人与以媒介为中介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神经信号对现实的预测,可能提供了人内、人际和大众之间可通约的理论视角。

最后,媒介环境的变迁提供了场域动力,网络成为非理性要素传播的聚集地。因为网络环境对人类的信息处理、决策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个体层面的认知,还改变了群体思维模式、社会认知和传播过程。

在探讨了将认知神经科学纳入传播学考量的必要性之后可以发现,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向心趋势”,即认知神经科学为传播学提供了实证方法和工具支持,推动学科的科学化进程;另一种是“离心趋势”,即认知传播学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行为和传播实践。这两种趋势既相互补充,又共同推动传播学理论的多样化与实践的深度化。

二、“向心趋势”:认知神经科学赋能传播学的工具属性

本部分内容将聚焦于“向心趋势”,即认知神经科学如何为传播学提供实证方法和工具支持,推动学科的科学化进程,通过量化的生理数据和实验方法揭示媒介如何影响人类大脑与认知过程。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分别阐述认知神经科学对传播学的赋能作用,并探讨其对传播策略有效性、理论框架和认知模型等方面的贡献。

(一)实践层面: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传播策略有效性的实证支持

2024 年,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工具属性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没有创新的统计方法或硬件突破出现。长久以来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已经为传播学提供了许多相对新颖的测量工具与技术手段,例如多导生理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脑电图(EEG)以及眼动技术(Eye-tracking)。

认知神经科学的两大起源是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与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前者借鉴计算机领域的信息加工模型,探讨人脑对于外部刺激的“信息加工”(Processing)过程这一环节,后者探索人的直觉和行为在大脑中的溯源与连接,尝试绘制“大脑地图”......(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