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留学生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分析

2025/01/15 14:36

崔淑慧? 徐洪

【内容摘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 , 采用深度访谈法,探究泰国留学生对广州城市形象的综合评价和具体感知。研究发现,泰国留学生对广州城市形象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如商贸发达,利于跨文化适应,交通设计合理,出行便利,安全有保障等。另外,泰国留学生对广州地域文化特色感知相对较弱,一些市民及商家的不文明行为对泰国留学生广州形象的感知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对广州城市形象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象;泰国;留学生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广州作为重要城市被列入丝路新图规划中,因此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变得更加重要。广州毗邻东南亚,是很多泰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城市之一。在教育部发布的历年来华留学前 15 个生源国中,泰国始终处于前列。在穗留学生作为广州的一个特殊群体,对广州城市形象的感知有着独特的视角。本文从跨文化视角,使用深度访谈法探究泰国留学生对广州城市形象的综合评价和具体感知。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城市形象”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 1960 年提出,他首次提出城市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的“综合”感知获得的。此后,城市形象的概念在学者不断的研究中得到丰富和完善。总的来说,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反映了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也就是说,城市形象是基于公众对城市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的感知基础上的。

广州的城市形象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 年 7 月,当时的花都市(即现在的花都区)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城市形象设计。目前,广州基本确立了“国际商贸城市”的城市定位,“花城”“羊城”“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的城市口号,致力于凸显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广州人形象。

对广州城市形象感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国内和国外民众感知到的广州进行对比,如刘照清、刘家珉(2010)比较了国内游客与国外游客通过亚运会感知到的广州城市形象,张茹、曾柏树(2007)比较了广州市民及游客对广州城市的感知差异,王毓、钟晓雯和钟敏琪(2014)比较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一类是单独对国外民众进行研究,如姚宜(2015)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外国人眼中的广州国际形象进行了研究,杨凯(2010)对在穗外国人对广州城市印象及媒介使用习惯进行了调查。这些研究,一般把国外民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常常采用随机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游客或以游客为主。在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偶有在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简单访谈。

总体而言,对广州城市形象的感知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国外民众对广州形象的感知研究对象多为游客,游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在短期内很难对广州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国际友人的感知和宣传。在穗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学习、生活时间较长,一般有着丰富的跨文化经历,研究他们对广州城市形象的感知、看法、评价,对广州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国际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采取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选取不同学历、不同类别和不同来穗时间的泰国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了解泰国留学生眼中的广州形象。

访谈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广州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2)你觉得广州的城市环境怎么样?(3)知道广州的哪些历史、文化?(4)对广州的公共服务满意吗?(5)媒体对广州城市形象的塑造有没有影响你对广州的认识?访谈总时长为3 小时 22 分,访谈后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写,共转写内容 23199 字。

二、研究结果

(一)商贸城市形象突出

广州的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商贸城市形象深入人心。2013 年,广州成为“一带一路”新规划的重要城市,更加促进了中泰两国在经济贸易上的友好往来。泰国留学生形容对广州的印象时,提到了“生意发达”“大型批发市场多”“外国人多”等。如受访者 CJ 作为一名来广州学习汉语的语言生,表示自己家里就是做生意的,来广州不仅可以学习汉语,还可以考察这里的批发市场,为以后经商积累经验,日常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大型批发市场......(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 2021 年度课题“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广州城市形象感知研究”(课题编号:2021GZGJ2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