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曾菲棠
【内容摘要】基于全国教育电视媒体正全面开展以教育为根本的新型主流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践,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破旧立新:一是突破教育电视媒体的行政和地域辖限,统筹内容、产业和事业发展,建立互联互动的全国教育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新形态。二是突破传统技术障碍,树立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的先进教育观,以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手段全面建设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平台,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三是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瓶颈,设立新型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转变作风、提高本领、调研互鉴,推动自身的升级转型,从而书写“教育电视 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关键词】教育电视;深度融合;破旧立新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总书记提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2024 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推进的第十一年,全国各级教育电视台在建设深度融合的新型主流媒体过程中,如何突破传统媒体规制的束缚,以新时代先进理念为指引,以“互联网 +”新技术为依托,以受众多元的教育需求为导向,将深度融合变革的力量贯穿教育电视全媒体建设的全功能、全流程、全网络,创造教育电视事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教育媒体联合发展的新形态?
一、突破教育电视媒体的行政和地域辖限,建立互联互动的全国新媒体平台,重构内容的采编播流程、生成机制、分享机制、传播机制,以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手段倒逼传统教育媒体的转型升级
(一)更新迭代,以数字化建设赋能教育宣传工作,破解教育电视媒体经营困境
目前,全国教育电视台均建立了自己的融合平台和新媒体矩阵,形成一省一平台、一地一端的格局。在成熟的技术搭建和组织框架下,全国教育电视融媒体可将各类教育媒介资源、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互学互鉴,合理使用,着重打造三个方面的资源共享库。首先打造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在各省采制教育新闻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平台汇聚,共同打造全国、本地的最权威、最全面、最快速的“今日教育头条”。通过建设智能化内容生产系统,整合全国教育新闻线索,高效协调内容策划、采访、编辑、发布、评论等一体化运作,联动指挥内容审核、直播拆条、垂类推送、精准推送的全过程,从而构建最权威的教育资讯集纳平台。其次打造省级以上教育内容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应涵盖优质课程、劳动就业、留学服务、舆情信息、社会服务等人民群众急需的优质内容。其功能为通过对行业大数据的收集和内容传播路径的分析,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修订决策依据;通过对全网教育舆情信息分析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系统提供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服务;通过互联网的良性互动,架设教育战线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广大师生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最后构建跨区域的教育媒体融合经营中心,以新的经济增长点破解经营之困。全国教育电视媒体都姓“教”,这是一个基本属性,也是共性。相通的政策为共同开发全国的教育电视市场奠定基础。融合经营以教育资源共享为中心,连接家校,包容教育缴费、教育培训、教辅研发、教育出版等各种教育衍生服务,开展精准的教育定制服务,再以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精准营销,打通内容、产品、用户、技术、市场的融媒体商业经营模式。教育电视媒体只有在公益属性和商业运作中找到平衡策略,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从而拥有未来的竞争发展空间。
(二)优势互补,走共同策划、联合制作、融合传播之路,共享流量密码和流量红利
在全媒体时代,全国教育电视融媒体不仅在云端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各级各地教育电视台跳出地域框框,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做法对促进传统媒体地面频道的发展大有益处。以 2020年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组织摄制百集系列片《旗帜中国青年说》为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担任总策划总指挥,全国 16 个省级省会教育电视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组织最强采编队伍,拿出“看家本领”,负责本地题材的采写摄制。历时半年,该百集系列片跨区域联动制作而成,整体既凸显全局意识和全国视野,分集又能以小见大,内容鲜活、接地气。这次有益、有效的联动尝试,让各级参与单位深刻感受到教育电视媒体“联合”进而“融合”起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仅凭各省级教育电视台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呈现全国性的主题报道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参与联动报道、联合制作,地方媒体获得了更广阔的视域,采编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记者的业务水平、采编制作技能在实训中得到了提升。福建教育电视台参与制作的《山海闽宁》获得福建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就是一个良好的例证(笔者是该片的撰稿和编导)。在创作成果的宣推上,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统一设置互动话题,在各省教育电视融媒体中心、各高校、各新媒体平台统一发布,同频共振,有效互动,抢占舆论制高点,扩大传播面,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