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右)和团队成员进行菌物研究。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广东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瞄准国家急需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东工业大学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教授李校堃(左二)带领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研讨。温州医科大学供图
嘉宾
李校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杜 锐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鲁仁全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在评选出的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中,来自高校的科技力量占据半壁江山,交出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答卷。而高校队伍中,除了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也有相当亮眼的表现。
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贯彻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国家战略导向,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扬长避短,促进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科研成果喷涌而出,为如期建成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期,高教周刊特邀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拥有获奖项目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管理者,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重构科技创新体系
记者:您所在的高校有科技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您看来,近年来学校的哪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助推了成果的产出?
李校堃: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把握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需求,以服务国家战略、百姓健康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平台、团队、项目、成果、转化“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三方面重要举措:
一是促进科技创新主体多元融合。学校加强与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深度融合,以此激活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例如,学校与上海张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华润集团开展“KFG-2滴眼液(干眼症)”等项目的合作研发。
二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通过“双聘机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创新团队建设和资源统筹配置。
三是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学校充分发挥科研评价对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指挥棒”作用,激发创新人才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首先,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和发展需求,重点引导生命医学领域高质量论文以及药证、医疗器械证等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价。其次,探索评价方式的创新融合。例如,学术论文评价采用“代表作”评价与“基础+绩效”的长周期评价方式;专利评价突出结果导向,关注实际转化效益。再次,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有机融合,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可持续的科技创新基础和良好的科研评价氛围。
杜锐: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了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构建了以正确科研评价为导向的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学校认真落实科研管理法人责任制,修订了30余项科研管理制度,持续优化科研评价方式和奖励标准;制定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办法,对解决产业核心关键问题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推广转化效益显著的专利、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科学发现的高层次论文等高水平成果进行重点培育。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持续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快速产出及转化。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收入实现成倍增长。
二是构建了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全要素协同的平台体系。例如,学校作为省级新农科建设试验平台“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产业)学院”的牵头建设单位,搭建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以及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的“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有效聚合省内优势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资源。依托开放共享平台,学校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鲁仁全: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有组织科研,为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提供了充分保障。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发展,积极布局和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学校聚焦国家尤其是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发展领域,先后部署建设了100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通过平台不断汇聚校内外科研资源,夯实前沿研究基础,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为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二是以重点团队培育为抓手,持续引导重点团队围绕学校重点建设方向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学校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校性遴选,确定29个重点培育团队,并通过对团队的分类培育,加大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布局力度,持续、稳定、高质量地开展前沿探索和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或系统集成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不断积累、总结和凝练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
三是充分发挥科研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高层次科技成果的培育和引导。学校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重点突出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的导向,同时还提高了科研业绩金,加大了对国际顶尖水平学术论文和国家级成果奖的培育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科技创新蓄势赋能。
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
记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创新日益重视,地方高水平大学也逐渐加大了对有组织科研的投入力度。您所在的高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
李校堃:与知名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科研方面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力量分散、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温州医科大学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些短板,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有组织科研的发展,从而增强服务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一是凝练特色优势方向开展科研攻关。学校持续彰显药学、临床医学学科高峰优势,构建“大临床”“大药学”的学科一体化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群,如眼视光学科群、急危重症诊治与器官再生修复学科群等,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合理分配资源,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学校跨院系、跨学科构建了“结构生物学及关键生物技术”等重点团队,统筹资源配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科研“大兵团作战”的模式,为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和重大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人才与平台支撑。
二是有组织地引育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围绕主攻方向引进人才,建立了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人才库,通过分层次、多渠道、全周期的方式培养和服务各类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坚持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是推进医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学校充分发挥特色学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优势,全面构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应用推广”的全链条支撑体系,统筹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杜锐: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学科优势特色,在强化有组织科研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聚焦国家种业振兴为例,学校一是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平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创了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并举”的种业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了以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支撑的种业创新平台矩阵;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协同组建了作物种质资源吉林省实验室等一批种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种质创制—高效育种技术创新—重大突破性品种选育”全链条种业创新平台体系。
二是打造高水平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学校成立了东北亚特色种质资源保育创新中心,该中心下设植物、动物、菌物等14个种业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学校加强各领域种业人才梯队建设,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培养种业领军人才,以优化种业科技人才结构。同时,以重大种业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学校打造了具有农大特色的评价机制和模式。此外,通过实施“三融三通”的体制机制,学校有效聚合了区域内的种业创新科教资源,成功形成了“顶天立地”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是构建商业化科研育种体系,推动种业科技的协同创新。学校构建了以鸿翔种业等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公益性科研单位为支撑的商业化科研育种体系。围绕种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学校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以提升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基于上述探索,学校主粮作物品种实现“质”“量”双升,特色作物品种实现提质增效。
鲁仁全:广东工业大学充分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抢抓机遇优化学科设置,紧扣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聚焦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探索和拓展学校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互惠共赢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在科技创新和交叉人才集聚方面的优势,推进有组织科研。
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例,学校超前布局,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双碳、先进材料等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学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谋划大项目,力求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而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实现了从交叉研究“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创新交叉研究院的转变,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原则,遴选并建设了8个创新交叉研究院。这些研究院作为学校隶属的科研创新机构,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创新平台错位发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使命,旨在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记者:您所在的高校在将科研与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进而解决地方经济“卡脖子”问题方面,有哪些重要经验?
李校堃:我们聚焦小切口,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一个点上做深做精做细,支撑引领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温州市的生命健康产业,依托于政府的支持、温州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以及创新优势,正迎来大发展的窗口期。温州医科大学与温州市密切合作,集聚学校的学科资源、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等基础研究资源以及大型药企资源,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搭建了“研发+临床+中试+生产+检测+制备”的全链条平台,形成了以“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为核心的环大罗山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为温州生命健康产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中国基因药谷”为例,这是一个基于我领衔团队的科研成果而建立的重大转化平台,旨在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高端生物制剂研发生产基地。目前,该平台已吸引医疗健康领域头部企业150多家入驻,多款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CDMO(定制研发生产机构)平台承接的订单金额已超过4亿元。
杜锐:吉林农业大学紧密围绕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持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为吉林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一是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学校打造了以78个省级科研平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矩阵,并以此为基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三江实验室(现代农业吉林省实验室)的牵头建设单位,成为引领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先锋队”并打造国家“预备队”。
二是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学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重大科技任务或科技行动为牵引,开展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构建以公益性为主体、合作化和市场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
鲁仁全:广东工业大学始终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校地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从而促进科研成果更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目前,学校已与广东8个地级市携手共建了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3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高水平协同创新体系,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校把地方产业所需与学校所长有机结合,从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深入探索校地合作模式与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一平台一特色”“一平台一学院”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地合作标杆项目。在解决地方经济“卡脖子”问题上,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副校长牵头的校地成果转化机构,形成了“地方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各学院”三级联动转化体系。
学校以被科技部等9部门确定为“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为契机,成立“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管理委员会”,设立“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制度,布局培育科研团队高价值专利。目前,学校已完成11个科研团队56项成果的赋权,多项赋权成果成功实施后续转化,金额达2200万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