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构成。
每一代教师都会面对一个时代对教师使命的新要求。
五大机制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反映的实践者”的诞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于教师。”兴国必先强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号准教师专业发展的“脉”,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节”,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师成长的可能路径,成为常议常新而当下尤为迫切的时代命题。《好教师形象与教师成长机制研究》(汪明帅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判断,摆脱当前从单一的关键特征(专长)或影响因素研究教师发展的桎梏,从好老师形象这一“关节”入手,系统建构了基于好老师形象的教师成长机制,为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好老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
从课程价值观念切入, 为好教师形象定锚
随着“四有”好老师的提出,好老师形象日益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毋庸讳言,好老师形象是教师研究中一个具有统领性的概念,反映了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折射出特定时代和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举凡教师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以及队伍建设研究,背后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好老师形象,建立在特定好老师形象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纳入到好老师形象这一概念框架之中,有关教师的研究才有生长的基点。
不过,基于怎样的视角分析好老师形象,见仁见智。已有研究显示,不少研究者偏好从学生的角度对好老师形象进行研究,大多采用问卷对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进行调查。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好老师的形象,以调查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描绘好老师形象,易于操作,也能够整体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待。问题在于,好老师形象的研究主要在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从学生角度研究好老师形象,难免受到学生特性、喜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主观成分。事实上,已有研究也表明,不同年级、性别、成绩的学生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存在明显差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功能的发挥。基于麦克唐纳(McDonald,J.P.)的“疯狂三角”(wild triangle)理论,本书从“课程价值观念”这一视角审视好老师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强调,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构成,与教师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来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概念本身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教师与课程关系的改变上;特定的课程价值观念,意味着课程概念本身的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教师与课程关系,对好老师形象起到了规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从课程价值观念视角探究好老师形象就尤为切中肯綮,是有效发挥好老师形象研究指导功能的重要一步,不仅有学理上的必要,也反映了深刻的实践需求。基于此,本书从课程价值观念变迁视角对好老师形象展开研究,为好老师形象的探索重新定锚,探讨在课程发展中教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课程发展允许教师在课程领域有什么作为,以及如何让课程改革与好老师形象变迁形成互动。
沿着历史的轨迹,“反映的实践者”成为新期待
“每一代教师都会面对一个时代对教师使命的新要求。”作者指出,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什么是好老师,随着时间、文化以及文化内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时代对于好老师的认定,从源头上影响着如何成为好老师,是我们审视好老师的重要透镜。基于这一考虑,在本书中,作者对好老师形象的研究不仅引入了新视角,还将历史性作为研究的重要尺度。
沿着历史的轨迹,跟随着作者的步伐,可以发现,百年以来,课程概念所指称的事实虽在变化中,但有其轨迹可循。与世界课程走向大体保持一致,我国百年课程概念的发展,主要是把“课程链”从“正式的课程”“一套规范和作为教材的教科书”,延展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业,课程作为过程的观念日渐流行,并逐步关注学生学习在课程概念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生经验的课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也因而经历了从“教师教课程”到“教师研课程”,再到不断深化“教师研课程”这一趋势。基于此,好老师形象也发生了相应的演进:处于“教师教课程”的阶段,教师之“教”成为审视课程问题的主要视角,“教书匠”因而成为与之相伴的好老师形象;随着“教师研课程”开始彰显,研究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属性,“研究者”因而成为与之匹配的好老师形象;当明确“教师研课程”的最终归宿在于创设适合具体学生的课程,就进入到“教师研课程”的深化阶段,“反映的实践者”也就取代研究者成为新的好老师形象。
对于“反映的实践者”这一新型好老师形象,作者赋予了其本土的内涵:“反映的实践者”通过边行动边反映,强调教师内在力量(反思、意识、经验、信念等)对于改善自身教育实践的价值;与此同时,“反映的实践者”还强调以整体的方式把握真实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思维和行动,与情境进行反映对话,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也是具体情境的研究者。这恰恰是克服形而上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良方,也是“反映的实践者”的本质所在。通过作者的抽丝剥茧,“反映的实践者”这一好老师形象有别于“教师作为研究者”而跃然纸上,成为好老师形象的新期待。
五大机制协同配合,助力好教师的诞生
研究好老师形象的百年变迁,明晰当前的好老师形象,洞察当前好老师形象的形成逻辑,最终目的都指向好老师的培养,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好老师形象、关键特征(专长)、影响因素、人生经历、成长环境等诸多维度,是一个多维因素互动的结果。我们迫切需要从单一的关键特征(专长)或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走出来,深入探索教师成长机制,这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从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动态联系去考察教师成长现象。因此,建立直接指向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改进、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的教师成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正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
为了深入探索教师成长机制,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反映的实践者”作为参照,通盘考虑上述不同维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构建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指向“反映的实践者”的教师成长机制模型。该模型使准入机制、渗透机制、动力机制、研究机制、保障机制五大机制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反映的实践者”的诞生。首先需要从入门关进行审查,挑选那些适合做教师的候选人进入教师队伍,这就涉及教师培养制度、资格制度、“教育天赋”等方面的内容。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要迈向“反映的实践者”,尤为需要注重从日常实践中找到成长的动力,无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观点,大家都越来越认同一个基本的思想: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实践因而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渗透机制。有了准入机制和渗透机制,为了加速教师成长的步伐,早日成为“反映的实践者”,动力机制和研究机制缺一不可。动力机制主要解决教师成长的心态问题,而研究机制则侧重从研究的角度加速教师的成长。此外,教师成长为“反映的实践者”,还离不开保障机制,本研究主要从“日常抗拒”的角度对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
通过环环相扣的嵌套分析,这五大要素组成的机制模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规律进行了本质还原。一方面,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持续的过程,该成长机制模型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到职后发展进行统整规划与设计,衔接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该成长机制模型不仅关注到了教师发展内在因素的变化,还关注到了外在因素的触发,网罗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剖析实现教师专业培养与发展的深层逻辑。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整体上关照上述五大机制,“反映的实践者”这一新型好老师形象的诞生指日可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