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上海市上海中学建立机制与高校合作共育创新人才——
??为学生多元成长“铺路架桥”
上海中学学生在做实验。学校供图
■走在教育强国大路上·聚焦人才自主培养
走进上海市上海中学校园,成片的杉树通直挺拔,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夺目。那向上生长的力量,源于扎根土壤的厚实根基。
“储人才,备国家之用”是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宗旨。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表示,为国家培育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营造多样化人才成长的丰厚土壤,让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小苗苗”茁壮生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如何厚植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如何为学生多元成长铺好路架好桥?2008年起,上海中学陆续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1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创设实验班与实验组、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验室……逐步凝练形成了以“学术志趣与素养提升”为价值引领的大中学协同育人机制。
??激发志趣,每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赛道”
大学中学携手共育创新人才之苗,高中教育该如何从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的要求出发夯实基点?上海中学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聚焦学术志趣导航,为全体学生提升创新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冒’出来的。”冯志刚介绍,将大学一流专业师资力量引入中学,开设丰富的课程体系,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适宜的土壤,帮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赛道”,这是上海中学一直在走的路。
创新是个性化、分领域的。自2008年起,上海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潜质的“强潜能”学生组成科技班和工程班两个实验班,陆续设置了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能源等12个方向的专门课程,在日常课程学习之外,以项目制和实验室课程方式开展科学教育。
12个方向的专门课程面向实验班的所有学生开设,学生从12个方向中选定感兴趣的方向,每周二、周四下午参加所选方向的专门课程学习,一学期后找到该方向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兴趣的过程,其间,合作高校派出教师全程参与上课、指导、跟踪。专门课程、探究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25%以上。”上海中学教学处主任树騂说。
2009年起,上海中学与多所大学的一流专业领域进行合作,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选学的创新实验组,为不同发展潜质与兴趣领域的学生创造培育条件。
除了传统的金融、汽车、软件工程等实验组,仿生机器人、纳米光子学等前沿领域的实验组课程及实验室也开进了上海中学校园。
“每个实验组学生人数在20人左右,同样以探究型和项目化课程为主,旨在让学生在兴趣基础上通过创新课程和课题研究,逐步培养创新精神。”上海中学教学处副主任、实验室建设负责人李 锋云说。
单次点头、莞尔一笑、皱眉瞪眼……在与上海理工大学合力开设的仿生机器人实验室,记者看到,几名学生正在操作高仿真机器人,使其产生表情变化。专门课程的开设及课题研究,离不开高水准的创新实验室。除了常规实验室,上海中学与高校合作构建神经科学与基因工程、现代仪器分析、环境工程等30余个现代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形成“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融媒体中心”“STEM科创中心”等跨学科特色中心探究实验平台,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持续更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基于感兴趣领域的创新探究。
此外,上海中学通过横向扩大课程数量,纵向实行分层课程,保证了课程的丰富性和高选择性,使学生得以拥有符合自身水平和特长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图谱分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子图谱三大部分。
据介绍,学校开发了877门发展型课程供学生选学,每学期可提供涉及14个学科领域150余门选修课。这些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赛道”。
同时,学校还会不定期邀请大学的教授、导师团队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奖项得主。
“学术讲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和思维,我了解到很多前沿的科学热点或技术课题。在与大师面对面的接触和思想碰撞中,我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志趣,找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自豪感与使命感。”上海中学高二学生陈浩宇说。
? 培育素养,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
在上海中学,无论是科技班、工程班学生,还是参与实验组的学生,都需要在校内外专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感兴趣领域的知识积淀基础上提出问题,自主完成至少一个课题、项目的研修。
“好的问题,与现实相连。我们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成为‘主角’,专家只是助力。”从2008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卫东就深度参与了上海中学工程学方向的课程设置,负责协调工程学课题研究以及机器人课程教学,他认为,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尤为关键。
爬山虎为何能够成功地攀爬墙面?一次在公园闲逛时,上海中学学生晁楚言无意间发现了这一生物现象,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他利用解剖镜、显微镜、自动切片机等工具反复实验,成功探究出“爬山虎顶端具有正向地性”这个前人从未发现的现象。凭着这一研究课题,近日,他拿下了素有“中国青年诺贝尔奖”之称的丘成桐科学奖。
“会玩”的孩子才是真的“会学”。在上海中学,学校的任务是给孩子创造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玩”的条件,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
“‘会学’应该有目标,应该能提出问题,自己一头扎进去,动手实践,然后看能在什么地方解决这个课题,请记住,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游泳,你永远不会被淹死。”在多个场合,冯志刚都用这样的话语勉励学生。
聚焦学术志趣引领,上海中学不断拓展与高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2014年,上海中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推出“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导师制计划”,该计划设置的课程关注各专业领域思维和方法提炼,为学生开出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基础学科、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全方位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在“导师制”计划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微课程”至今共计开设41门,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基础学科门类的70.5%,该类课程均由复旦大学的教师来承担。
上海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智顺上大学时曾在复旦大学克卿书院学习,而今,他担任上海中学“导师制”计划的对接人。在他看来,导师的言传身教有着非同寻常的引领作用。经双向选择,每名参与“导师制”计划的教授与4至5名学生配对后,每月都会花两个小时面对面交流、谈心,探讨学科与学术问题。
“导师深入浅出的引导让我体会到了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打开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拥有了更坚定的学术向往和学术信仰。”获得2023年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的上海中学高二学生袁昌昊说,比起获奖,在与导师的深度交流中培养的学术志趣、在课题探究中养成的求真精神、探究问题背后的思维方法等,更为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带着课题走进大学实验室,走进科研团队,感受真学术,真正参与到学术研究系统中。每年5月上海中学开设的“学术周”活动成为大学教授与中学生之间的纽带,学生在科技、人文探究等方面与教授们面对面对话,兴趣的火苗不断燃烧,梦想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 搭好引桥,长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聚焦志趣,静待花开。15年来,上海中学以学生的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为导向,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指导、“强潜能”学生引导等诸多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形成育人共同体,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立体化指导,引导学生在兴趣引领下的专业领域施展才华,逐步找准个人生涯发展定位。
据统计,2017年至2022年全程参与“导师制”计划的学生,大学就读专业与“导师制”计划课程方向匹配率约85%,毕业生选择进入国家35个“卡脖子”领域专业的占40%,选择进入基础学科门类专业领域学习的占70.5%。首届参与“导师制”计划的毕业生中,有84%仍在他们的学术引领匹配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都承担着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导师制’计划对构建大中学衔接教育的新格局起到了示范作用。”2022年7月举行的“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结业典礼上,时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蒋最敏教授表示。
上海中学聚焦学生学术志趣导航,深化中学与大学合作育人的多元路径,这种实质性的“大中合作”摆脱仅从招生选拔视角来育人的功利思考,形成了大中学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输送后备人才的共通襟怀。为推动大中学合作无缝对接,上海中学为大学导师们建立了助教团队,配备学校相应领域的学科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安排学生管理、评价激励等。大学导师通过与中学教师的沟通,在相关课程的准备和实施中更贴近中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高中教师的学术视野、课题研究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以大学教师助教的身份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课题探究,主动承担课程开发者、实施者、探究者的角色,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上海中学生物教师郑思说。
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成长需要,上海中学的教师们自主开发设计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最近,学校还在科技班、工程班融合大STEM概念(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形成有机整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基础上,将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子技术、开源硬件及传感器基础等12个模块,供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选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