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陈万怀
【内容摘要】主旋律电影主要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及与生活贴近的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现实社会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新时代的人性,在弘扬理想、坚定信念、践行“中国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德育效应。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深受大众欢迎的现象级精品主旋律电影的研究分析,以期发现“中国梦”的德育功能在大众媒介及其内容的设置、传播模式以及传播路径上的映证特质。
【关键词】中国梦;主旋律电影;媒介;德育;创新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①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和价值追求,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推动“中国梦”伟大实践的进程中,主旋律电影不仅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担着社会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的形塑、价值观的引领、社会道德的教化等重要作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媒介载体,在新时代担负履行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之责,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发展产业;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努力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艺术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功效。
一、“中国梦”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效
中国梦的德育功能在于它激发了社会公众对于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增强了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民众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从传播学视角看,这些德育功能在大众媒介及其内容的设置、传播模式以及传播路径上得到了较为具体的映证。
(一)政治与文化的议题设置
传 播 学 者 麦 库 姆 斯 (M.E.McCombs) 和 唐 纳德·肖 (D.L.Shaw) 提出议题设置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受众的注意和思考。电影媒介作为有效的议题设置载体和工具,借助于“中国梦”宏大的政治叙事背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建国大业》《湄公河行动》《厉害了 , 我的国》《战狼 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长津湖》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成功地由影院走向新闻媒体、网络、社交媒体,在政治与文化传播张力的加持之下,转化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议题。中国梦及其代表的政治与文化议题,如社会现实、民族情结以及主流社会意识思想形态等,是我国宣传、影视、文化创作的重要文化动力,直接影响了影视文化中的故事、人物、叙事以及主题思想表达。可以看出,“中国梦”类型的主旋律电影只有表现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情结,不断改变人们跟自己思想道德观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的关心程度,或者将正面传播以合理的形式载入公众的关注议题,使其媒介议题与公众切身利益、兴趣相吻合时,才能转化为公众议题,实现电影媒介的政治与文化议题设置功能。
(二)社会道德的涵化与生成
乔治·格伯纳 (George Gerbner) 指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构建着“象征性世界”,这个构建的“现实图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不是立刻显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的过程,它对人们的现实观的规制是潜在的。大众媒体具有固有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例如通过“选择性报道事实”“提供精神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不知不觉地形成社会公众的现实观、世界观等。这种所谓潜移默化式影响在电视、电影等媒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尤其是主旋律电影更可通过重复的、长期的渐进变化,重塑特定的故事场景和叙事,进而促成受众媒介信息选择和接收偏好的生成。例如《南征北战》《红日》《上甘岭》《铁道游击队》 《英雄儿女》《地道战》等“十七年”新中国电影中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正邪势力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以及革命历史事件的庆典等多种仪式的重现,从而培养、生成社会民众心中几代人共同的社会记忆。正是这些主旋律电影展现了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讴歌了革命者、战士、群众等无私的牺牲与奉献,这种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广大观众亦是发自内心、怀着对新中国无比热爱,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这种“千百年来凝聚的对祖国深厚的感情”通过小说、诗歌、影视作品等代代相承,涵养和孕育了几代人为之坚定不移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三)电影媒介促进社会互动电影媒介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艺术化的媒介传播工具,其媒介传播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娱乐性信息,更重要的是电影媒介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青少年思想观念的教化等功能不可小觑。由于中国梦主旋律电影有着很强的辨识度,社会民众的政治信仰、革命理想、生活信念等观点、意见均可在电影特定的主题下形成社会关注和讨论。一些热映的主旋律电影受众活跃在贴吧、微博、微信、豆瓣、哔哩哔哩、抖音、公众号等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体,根据受众涉入程度深浅,分为主导者、参与者、回应者、潜水者……如作为主导者的专业学者或影评家,他们是深度卷入的意见领袖,其观点左右着对主旋律电影的评判。同时,意见领袖对影视作品内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并通过社交媒体的转发、点赞、评论,以及诸多自媒体的展示、打卡等互动,更易形成网络热点话题和舆论效应......(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 2018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梦’的媒介建构研究:议题设置、话语表达与路径优化”(项目编号:18Y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