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ChatGPT 浪潮与智能互联时代的全新开启

2024/01/08 14:12

喻国明? 李钒

【内容摘要】本文从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的视角出发,展望了智能互联时代的新特点、新机制、新趋势,即社会要素、关系规则和现实场景的重构;信息分发模式、认知范式和人—机关系的迭代;自指能力激活、可对话社会孕育和负责任 AI 构建。

【关键词】生成式 AIGC;智能互联;ChatGPT;算法

一、 开 启 智 能 互 联 时 代 的 里 程 碑: 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GC 的滥觞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GC(AI GeneratedContent)已成为开启智能互联时代的里程碑,日益逼近人类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期待。ChatGPT作为生成型预训练聊天机器人,具备语言框架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通过链接海量语料库训练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使得 ChatGPT 具备高于人类平均水准的互动聊天能力,此外,它还具备撰写邮件、策划案、翻译润色和编写代码等多种功能。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GC 并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链接的重大突破,它预示着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于人类用户而言,语言是人类发出命令 / 指示的易得中介,语言模型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直接决定产品的易用程度,计算机通过语言模型分析人类指令,进而调用契合的自然语言处理下游任务。GPT 的技术路径经历了从“微调”到“提示学习(Prompt Learning)”再到“指示学习(Instruct Learning)”,逐渐提高计算机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构建符合人类语言习惯的“通用语言模型”。

于普罗大众而言,ChatGPT 是人类身边最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产品,以大众可感知、可触达、可理解、可体验的方式推动生成式 AIGC 走进千家万户。2022年 11 月底,美国 OpenAI 公司发布 ChatGPT 聊天机器人。5 天后,OpenAI 创始人山姆·阿尔特曼宣布,ChatGPT 用户规模突破 100 万。相较于 Tiktok 月活破亿的时间记录,ChatGPT 仅耗时两个月,成为最快实现月活破亿的现象级产品。2023 年 2 月,微软宣布推出基于 ChatGPT 模型的必应(Bing)搜索引擎和Edge 浏览器。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GC 的滥觞,反映 AI 触达用户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大模型内部蕴含的超能力成功“破圈”,促进社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加持下的重大启蒙。

二、智能互联时代的新特点:社会要素、关系规则和现实场景的重构

(一)社会要素的重构:Web1.0 到 Web3.0 的技术迭代驱动主体外部关系从“场景”构建到主体内部关系“价值”构造

媒介技术迭代驱动社会要素重构,新技术赋能新媒介构建新连接、新标准、新尺度。②智能互联时代社会要素重构,人作为主体的关系构建经历了从外部关系“场景”构建到内部关系“价值”构造的嬗变。

第一阶段,从 PC 互联到移动互联,场景成为互联构造的关键。Web1.0 时代,媒介权力集中于平台,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于 PC 端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彰显出强烈的中心化趋势。PC 互联阶段,平台与用户的关系是单向且静止的,缺乏互动性,该阶段的本质是所“见”即所得,用户被动接受平台信息投放。Web2.0 时代,媒介权力下放,去中心化进程开始,平台与用户之间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该阶段的本质是所“荐”即所得。伴随社交媒体、LBS、移动通信设备的进步,移动互联时代应运而生,“场景”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价值,进一步实现社会全要素意义上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移动互联阶段是基于特定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互联网平台依托移动设备等核心要素收集用户行为数据,整合用户行动轨迹、行动体征等信息,进而构建基于人类现实空间的主体外部关系“场景”。

第二阶段,从移动互联到智能互联,价值构造成为互联网新发展阶段的奇点。Web3.0 时代,依托5G、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去中心化达到一定阶段,在 Web2.0 的基础上,赋能微粒化个体实现价值的均衡分配与认同,该阶段的本质是所“建”即所得。智能互联阶段,用户与平台平等存在、和平共处,以ChatGPT 为例的生成式 AIGC 无法脱离平台与用户共建的关联。ChatGPT 依托海量语料库训练模型,具备海量知识与高于人类平均水平的文本生成能力。人机回圈(HITL)路径下,ChatGPT 运用 RLHF 技术协调文本与人(常识、认知、价值)的关系,进而生成满足人类价值需要的文本内容。从 Web1.0 到 Web3.0 的技术迭代驱动人类从 PC 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智能互联,实现互联网从连接“信息”到连接“价值”的转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要素重构......(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喻国明系教育部“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李钒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