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负面影响及抵御之策

2023/10/16 15:20

姜慧娟? 邹佰峰

【内容摘要】网络低俗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化形态,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失范。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网络肆意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方面,严重影响到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有效解决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新风尚、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健全网络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机制等路径,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低俗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养成

伴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网络文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渐占据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作为以网络物质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更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这个纷繁复杂大环境下生成的网络文化不免会滋生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所以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内容,这些消极负面内容就是网络低俗文化的表现。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而网络低俗文化完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背离,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抵御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迫切。

一、网络低俗文化的一般表现网络低俗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的组成部分,正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互联网飞速传播。网络低俗文化的日益常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一般来说,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类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滋生蔓延。

(一)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文化主要是指将一些主题严肃的情节重新解构,构建具有喜剧效果或讽刺效果的胡闹娱乐文化,其本质就是打乱正常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念,以夸张、搞怪、讽刺等风格来反映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恶搞是当代流行文化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将一些已经成形的话题或情节等,通过二次改编,以突破传统的方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与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价值伦理背道而驰,它凸显的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是网络时代的文化空虚与低迷。网络恶搞文化在供人们消遣娱乐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失真失德失范等现象,给人们带来精神快感的同时也在侵蚀着整个网络空间的文化生活,逐渐走向“负文化”的深渊。对主流价值的颠覆与扭曲在网络世界随处可见,众多知名文集、画作、歌曲被随意改编,红色经典作品被粗俗化,名人名著被恶意调侃,这种种现象表明,网络恶搞文化已经愈演愈烈,这种对名人、名事、名物进行拼凑、割裂、颠覆的现象,是对受众的极大误导。在金钱为主要追求的网络时代下,网络恶搞文化逐渐变得庸俗、低俗、媚俗,不断突破法律道德底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文化是暴力文化在互联网的衍生和发展,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双方甚至多方动手动脚、拳打脚踢、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利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不当言论进行人身攻击,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将他人隐私公布于众,严重侵犯其隐私权。这种以文字语言甚至图画形式的网络暴力在网络空间已经屡见不鲜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或者受害者,对于成长关键期、价值观养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暴力严重影响了其道德价值观的养成。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暴力事件,原本符合常理、符合道德的价值观念在网络暴力的影响下被扭曲,过于坚持和偏向某一方的观点,不允许有不同观点的侵入,坚决不承认错误所在。网络暴力正肆无忌惮地以其特有的方式扰乱着网络空间秩序、破坏着网络生态环境,整治网络暴力文化刻不容缓。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随意地发表言论,不像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规制,言论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也大大增加,随处可见的低俗话语和自以为是的谩骂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网络暴力文化虽然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求,但是这种情绪所产生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管是“上海女孩找外卖员为父亲送菜遭网曝事件”“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还是“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这种种现象无一不表明,“暗键伤人”让人防不胜防。随着网络暴力问题的愈加凸显,其造成的行为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7BKS154);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DGY2021-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姜慧娟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邹佰峰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