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恢复校园预约参观,并且声明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消息一出,期待着暑期带孩子赴名校游学参观的家长们一片欢腾。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国内大批高校取消了校园参观活动,有效保障了广大师生的卫生健康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高校恢复校园参观活动有了充分的理由。多所高校在暑期开始之前官宣“开放”的决定,迈出了十分可喜的一步。
当然,恢复预约参观并不是无所限制的全部放开。从目前的预约规则来看,进入校园参观有一定的名额限制,预约参观也需要提前七天时间,对有参观需求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还需理解校园在面向公众和维护校园秩序之间的管理平衡。对于高校来说,面对积攒的巨大参观需求,必然“压力山大”。能否科学安排参观区域、合理规划接待能力、有效加强安全管控,避免因管理漏洞造成风险隐患,对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即便“有限开放”也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还需要细化考量。
知名高校恢复预约参观,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当然,部分社会公众期待高校逐步取消“有限开放”,真正向社会公众“敞开怀抱”。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在确保良好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合理回应社会公众的参观期待,才是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有限开放”是高校校园从过去“粗放式管理”向更科学的“精细化管理”的升级。对于高校来说,教书育人毕竟是第一位的,良好的教学秩序必然要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社会公众“走进校园、亲近校园”,甚至是“共享书香、共享课堂”的期待,则需在上述前提下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科学的校园空间统筹予以回应。
换句话说,开不开放、如何开放,看起来是旅游研学的问题,实际上涉及高校教育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的平衡。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在传道授业的主业基础上,尽量统筹盘活学校的教育资源,让高校的书香气息真正能辐射社会,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同样是大学之“大”。如何智慧地做到这一点,是在校园恢复预约参观之后,需要各方进一步思考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