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正文
担化育使命 承报国之志——北京化工大学深挖育人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2021/12/28 11:03     来源:《光明日报》

63年前,北京化工大学肩负国家“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的使命,站在工业科学的前沿,开启自己建校办学、培养人才的科教报国之路。一代代北化人将报国的无私情怀和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愈积愈厚、愈刻愈深,积蕴出“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学校气质。从我国第一代航天运载火箭燃料催化剂到神舟号宇宙飞船烧蚀材料灌注枪,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卷彩色电影胶片到变废为宝的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工艺……北化先辈们的担当立精神、与时代共奔流的红色科研故事,至今仍在校园里演绎传唱。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这些感人的校史故事被汇编成了鲜活的学习教材,成为每一位北化人的“必修课”,引领师生在红色校史、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近日在京召开,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这为我们进一步总结好、巩固好、拓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不断巩固拓展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实践路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牢把握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时表示。

深学 擦亮底色,赓续红色血脉

“虽跨越半个多世纪,但那段历史和前辈们的赤子深情依然深深感染着我,我们青年党员更应该弘扬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胸中有国、心中有民……”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学者、留学归国青年教师张一飞驻足凝视着“克利夫兰总统号”甲板上的照片。

张一飞表示,这次现场研学是一次精神和信仰的洗礼,曾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经历,更能让他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学校坚持把“悟思想”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构建“自学、领学、导学、讲学、践学”为一体的学习体系;开设“党史大讲堂”,邀请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李捷、吴德刚等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第二期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正式启动。这期“红色引擎”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以青年学者和留学归国教师党员为主体,学校充分发挥留学归国教师党员的独特优势,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地感受,通过国际国内的现实对比,引导青年学生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解决“卡脖子”科学技术难题过程中,高扬爱国旗帜,擦亮爱国底色,接力精神火炬,奋进崭新征程。

每个周五的清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柳湖畔的静心亭内都会如约传来琅琅读书声:“陈望道在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知……”第二期“柳湖读史”的主讲人李卓霏正深情朗读“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亭内清风徐徐,同学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

“‘柳湖读史’以晨读的形式把青年人会聚在一起,让大家在学习百年党史的同时,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已有近千名同学参与。”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新介绍,“柳湖读史”是由学生自主策划的,它将青年人的学习日常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精彩片段还能以短视频形式发布、分享,实现了现场学和线上学的有机统一。

如何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党史学习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北京化工大学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党史话剧舞台”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主讲理论框架、学生运用“翻转课堂”,思政课堂变身“话剧舞台”,让学生既亲耳听又亲身演,既讲史实又抒情怀。

“湘江战役中,被敌人俘虏后,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乘敌不备从腹部伤口中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讲到这里,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讲述人刘雨菲的哽咽声。教学督导组张美麟老师在这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听课记录里写下:“环顾课堂,教室里所有同学都在认真地听,没有一位看手机。”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文博认为,融入党史故事演绎的“舞台化”思政课堂上,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既是受教者也是施教者,“这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和党史学习教育‘1+1>2’的叠加育人效应”。

化育 融入特色,矢志立德树人

“北京化工大学筹建者之一赵君陶先生曾说,我们要建的不是房子,而是一所有好风气、好精神的大学……”2021年教师节,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做客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特别节目,深情讲述了一代代北化人爱党爱国的情怀、报国强国的担当。

“我们以化工为名、因化工而生、为化工而兴,作为与新中国成长相伴的高等学府,血管里始终流淌着爱党爱国的红色血脉。因此,我们要把学党史和学校史有机结合起来,在北化人科技报国、化工强国的使命担当和润物无声、教化育人的生动实践中激发信仰、收获成长、汲取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刘贵芹在为新生讲授的专题思政课中这样讲道。

学校校史馆中静静陈列着一件珍贵的展品——1958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签发的建校文件。它既是“化育初心”故事集的“扉页”,也是北化人勇担使命、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势洪流中精心育人的历史见证。

2021年“七一”前夕,北京化工大学又一部原创校史题材话剧《化碳为纤》成功首演。“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舞台上的“科学家”周达化望着幕布上投射出的这句台词,“两鬓斑白”的他和台下的观众都已眼含热泪。

这部话剧讲述了北化碳纤维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宁愿黑发变白,也要化碳为纤”的感人事迹。落幕后,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观众动情地说:“每个人都是碳原子,想要化碳为纤,我们后来人任重而道远。”

“让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北京化工大学立足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探索出的一条党史学习教育新路径。师生亲自采访、亲笔创作、亲身演绎,将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请上台来”,把鲜为人知的科研故事放到“聚光灯下”,用真情实感“注释”定理公式,激发起广大师生勇担强国使命、奋发有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豪情壮志。

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学校推出的《侯德榜》《归期》《化碳为纤》等系列校史题材原创话剧先后在校内外公演百余场,已经成为深受师生欢迎、化工味儿十足、正能量充沛的红色校史话剧育人品牌。

“这部分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改进炸药制作工艺,把普通地雷变成‘一动就炸,不动也炸’的‘化学雷’,让日军防不胜防、闻风丧胆的历史故事。”中国化工博物馆学生讲解员、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冯颂雅向游客介绍道。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很多像冯颂雅一样的北京化工大学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用亲身经历和生动案例向公众讲述中国化工史中的党史故事、化工人的故事、化工强国的故事。

笃行 提升成色,服务“国之大者”

“棉花田旁边的这片枣林用的就是咱们的保水剂和肥料增效剂,您看这红枣的个头多大,尝一口真是甜到心里去。”新疆阿拉尔市八团塔门镇的村民正激动地通过视频聊天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及团队成员展示自家枣林今年的收成。

透过手机屏幕,谭天伟看到,如雪海般的棉花田旁,点缀着一棵棵硕果累累的红枣树,红与白之间映衬出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他说:“村民们的日子明显一年比一年红火了,我们也跟着高兴。科研人就是要服务人民,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北京化工大学把“为脱贫地区解难题、办实事”作为科技帮扶中心工作,不断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上下功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真正让北化的科研成果惠及脱贫地区人民,让科技力量参与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

成立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组建北化中国工业碳中和研究院、“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建设……国之所需,校之所重,大力发展“绿色化工”“美丽化工”已写进学校发展规划,成为学校服务“国之大者”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开创发展新局的“绿色动能”。

“病毒溯源特别是通过中间宿主进行病毒溯源,这是个很艰难的科学问题,还是要秉持科学的态度。”作为一名多次直面病毒的老将,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专家组动物与环境学组中方组长童贻刚出席专家组发布会并现场回答各国记者提问。

科技战“疫”期间,他带领团队冲锋在前,夜以继日开展病毒溯源、药物筛选、环境监测,诠释了敢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北化力度”。在今年北京化工大学“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童贻刚坚定地说:“高校科研工作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攻关的方向,特别是党员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冲锋在前。”(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刘一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