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太行山深处,有这样一群留守老人,他们用双手将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凿出一条“愚公路”,开启“幸福门”。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场脱贫奇迹。
三年前,也许没人能相信,这个太行山深处的贫困山村,会因为这样一双双手而改变……
河北涉县是革命老区,刘邓大军曾长期在这里驻扎。地处涉县东南的后池村自然条件恶劣,自古有“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之说,骡驴一直是耕种的脚力。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原来都靠人,肩扛背挑,和牲口驮,上去种地的时候也是靠牲口往回驮庄稼。
近些年,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几百年辛苦开垦的梯田大量撂荒。2014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摆脱贫困奔小康更是遥不可及。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村里)光丢老人和妇女种不了地了,路也不好走,老年人又走不动,所以说小路两边,只是种很少一部分。不能再等了!2015年冬天,趁着农闲,村支书刘留根和村干部号召村民们开始修路,没想到一呼百应。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当时修路(人里)最小的年龄55岁,大部分在65岁左右,最大的是78岁。
不强制、纯义务,数九寒天里,这些60多岁的老人们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开始了这场“修路战役”。
后池村修路村民刘社会:稍微一动,手就崩口子。
后池村修路村民赵树斌:甚至都把手那个人都是鲜血直流。鞋,破的不能穿,鞋蹬坏了,就拿铁丝把鞋栓起来。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最原始工具,铁锹、铁镐,有那大石块我们都是两个人用杠子铁栅子抬起来,小点的就是人背,用肩膀背起来。
修路过程中,感人的故事频频上演,老党员刘虎全,一天10多个小时在修路现场,寒冷加上高强度的劳动让他得了脑梗,但他仍然坚持在工地和大家共同劳动。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白天在工地干活,夜里回去输液。这样坚持又坚持了半个多月,最后,实在不行了累倒工地上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事。
还有一名60多岁的村民叫刘火林,他得了肺癌,但他不愿意放下工具回家休息,直到最后走不动了,被大家抬回了家。
后池村修路村民赵树斌:他就是说虽然我不能动,他拿出面条献给了我们的工地,后来没有多长时间,(他)离开了人世,所有老百姓都感觉到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们大家。
传承,为了幸福而奋斗的使命,不忘,为了好日子而努力的初心。这一次的“修路战役”,沸腾了太行一角,感动了山里山外。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也回来了,大学生也都回来了,最多那几天能达到280多人,所以青壮年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路已经基本通了,但是现在急需有个停车场,这就涉及到各户的地,还有两户,这个地兑不了(不愿意兑),讨论讨论如何解决这个事。
后池村修路村民赵树斌:我们刘书记拿着三亩土地,换给了村民,顺利地把这个事情完成了。
共同商议、解决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每天晚上碰头会上的主题,多年来,夜晚碰头会是后池村干部们雷打不动的习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也是村干部们坚守不变的信念。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要想让别人干,首先要自己干,要想让别人让村民、老百姓干活,你首先咱这个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干。
几个月的共同努力后,这条蜿蜒山间的路,胜利竣工,人们叫它愚公路。
新愚公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毅读作文《新愚公精神》:古有愚公移山,锲而不舍;今有后池修路、自力更生;我的爷爷、叔叔们用双手修出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平坦大道……
路通了,荒山也逐渐变成了绿岭。
后池村支部书记刘留根:我们修成路以后,来我们这的游客多了,也带动了我们很多的致富门路,十几家农家乐,每年收入能达到10万块钱以上。农产品原来是卖不出去的,现在我们是供不应求。
后池川味农家乐老板王永梅:从我开这个农家乐,2017年开始开的,刚开始的生意还不怎么样了,但是今年(2019年)就比去年好多了,我还想着把农家乐一再地提升一下,打造一下,会吸引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的游客来。
刘留根给党员们介绍后池的变迁和发展:咱这个后池是涉县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原来是没有路的,在这个冬闲的时候,我们就正式启动了修路这项运动。通过我们后池村这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后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不会停下来,一定要继续发扬我们后池精神。
河北涉县县委书记汪涛:我觉得“后池精神”这四个字最闪金光的内容应该就是奋斗,物质的变化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变化,人有了精气神,什么事儿都好办。
后池村不但这些老人们在发扬新愚公精神,而且,新的群众,新的回到本村的人,也在弘扬和铸造新的愚公精神,这就是后池精神不断地发展、演变、提炼、提升、壮大这么一个过程。
在后池精神的感召下,2017年,涉县千里乡村振兴路建成通车。2018年,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初心如炬,光耀四方。
请输入验证码